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孔剑)“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作为武昌鱼原产地,鄂州市做强种源“芯片”,全力振兴武昌鱼品牌。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武昌鱼全产业链产值约5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
7月14日,走进湖北省武昌鱼产业研究院,一排排养殖池均匀分布,不同“鱼龄”的武昌鱼在水中自由游弋。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无肌间刺”武昌鱼。据介绍,研究院院长、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带领团队,手握“基因剪刀”,攻克困扰食客多年的“鱼好吃、刺难挑”难题。目前,少刺或无刺武昌鱼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年底前培育出性状稳定的F4代无肌间刺品系,为武昌鱼产业发展注入“芯”动力。
据悉,该研究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担任首席顾问,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孵化、文化展示与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拥有武昌鱼原种亲本2500组,每年可提供武昌鱼原种亲本和后备亲本1.3万公斤。“华海1号”武昌鱼新品种于2023年、2024年连续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生长速度提高22%,成活率提高20%,已在全国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达100万亩。“华海2号”武昌鱼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进一步提升武昌鱼生长速度和抗病性等品质,为振兴武昌鱼品牌提供坚强种业支撑。
此外,鄂州市大力支持武昌鱼(团头鲂)国家级原种场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设水科院长江所淡水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层层筛选具有最原始基因、抗逆性突出的野生武昌鱼亲本,保障武昌鱼种源长期存续和安全。近年来,累计培育亲本及后备亲本15万尾,繁育苗种14.5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