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梁丹与顾客交谈。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通讯员 刘铁铮 曾文祥
2015年的夏夜,朋友一句“苏马荡凉快”,让重庆妹子梁丹与这座鄂西小镇结了缘。谁能想到,这场偶然的相遇,会变成10年的坚守——从避暑客到两家餐馆的主人,她用一锅沸腾的鱼,煮透了山乡的烟火,也熬出了自己的人生滋味。
34岁的梁丹与苏马荡的相遇颇具戏剧性。
2015年,一位做房地产开发的朋友在饭桌上提起苏马荡:“那里夏天特别凉快,离开州也近,适合买套避暑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梁丹与丈夫第二天便驱车前往,十几天的避暑之旅中,他们买下一套50多平方米的避暑房。
2016年,重回苏马荡,梁丹发现当地餐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番考察后,她在苏马荡桂花苑附近盘下一个门面,主打家乡的特色菜——三和鱼。
麻、辣、鲜三味互相调和。
“三和鱼”是火锅鱼的一种。麻、辣、鲜三味相互调和,谓之三和,是川渝地区的家常菜。为了做出一锅纯粹的好锅底,梁丹在选料、配料、炒料上亲力亲为,鱼是她精挑细选,从汪营镇的养殖场,每日新鲜配送的生态冷水鱼,辣椒、花椒等佐料则是从老家选购。
苏马荡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她不断调整菜单:最初只有香辣、酸菜、泡椒三种口味,后来发现泡椒味不符合外地顾客喜好便果断下架,新增了山胡椒和酸汤味。“广东、上海的顾客不能吃太辣,酸汤鱼用西红柿熬底,清爽开胃,现在成了爆款。”细致贴心的服务为店里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不过,苏马荡的餐饮生意,像极了这里的发展态势——夏季热烈如火,冬季冷清如冰。梁丹的店也逃不开这样的规律:旺季时,一天能卖到600斤鱼,最高营业额达2万元;淡季时,一天营收不过几百元,守着空店看落叶飘零。
“最高峰时,桌子都摆到了下面的民宿门口,我自己一天要端四五十盆鱼,手臂都酸了。”就这样,每年杜鹃花开的时候,梁丹就回到苏马荡,等到层林尽染时,又收拾行装返回开州。十年往复,梁丹的事业也在成长,从最初的一家小店,到2024年盘下整栋四层楼,开出分店和民宿,固定员工从几人增加到18人,旺季时还要再招10名暑假工。
新鲜出炉的“三和鱼”。
创业十年,并非一帆风顺。
最让梁丹刻骨铭心的,是早期的水电难题。2015年到2020年,苏马荡停水停电时有发生。 “夏天高峰期,店里一天卖200斤鱼,突然停水,备用水缸见底,急得直跳脚。”她不得不自备发电机,每天开车去加水站拖水,大铁桶、水缸、水塔齐上阵。
“堵车也是一大槽点,我的送鱼车就被堵在路上。”为了不让食客等得太久,梁丹就骑着电动摩托车去拉鱼,由于车的使用频次太高,几乎一年跑坏一辆。
十年经营,梁丹收获的不仅是生意,更是跨越千里的情谊。
武汉有位老顾客,从2018年起每年夏天都来,4个人每次点6斤鱼,加一份花饭,“不用他开口,我就知道要什么,他也从不看秤,说‘信你’。”
广州有位客人带着朋友在街巷里转了三圈才找到店,“司机打趣‘你们家真是有铁粉’,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了。”
80多岁的常大爷更是可爱,每年从成都回苏马荡避暑,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订座:“我到了,三和鱼安排上!”
“这些老顾客,从食客变成朋友,每年夏天盼着他们来,就像等家人。”梁丹说,“每年夏天回来,看看老顾客,煮一锅鱼,就像回娘家一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