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无钉无胶坚不可摧
湖北日报 2025-07-13 07:32:32

溯源古建精髓 传承榫卯智慧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非遗共兴·国潮榫卯积木团队暑期三下乡调研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湖北日报通讯员 郑舒娅琪

为深入挖掘传统建筑中的榫卯智慧,为积木产品研发提供精准的历史建筑数据支撑,近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非遗共兴·国潮榫卯积木团队赴湖北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开展专项考察,系统完成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采集工作,让传统建筑技艺通过积木载体焕发新生。

博物馆工作人员引领团队考察

考察当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引导下,项目团队沿规划线路,先后对廖氏官堂、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半部世家等古建筑进行深度调研。工作人员详解每处建筑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及文化价值,为团队理解建筑细节背后的工艺逻辑提供专业支撑。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队考察古建筑。刘堰军 供图

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实践团队成员交流。刘堰军 供图

聚焦特色结构 精准采集数据

在廖氏官堂,团队重点考察八爪云承这一核心构造,通过多角度观察其榫卯连接形态,解析结构中蕴含的力学平衡原理。“八爪分叉设计实现了装饰性与承重功能的统一,是传统建筑‘形神兼备’理念的典型体现。”团队成员李昊泽在考察记录中写道。

图为廖氏官堂节梁八爪式结构。刘堰军 供图

移步至恩施土家族吊脚楼,悬挑式架构与飞檐翘角的地域特色成为考察焦点。团队通过细致观察,梳理出“悬”与“翘”的形态特征如何适应山地地形,同时承载土家族的审美文化,为积木产品的地域文化表达提供了具象化依据。“需精准提炼其形态语言,才能在积木载体中再现‘空中楼阁’的地域特质。”团队设计师肖烨在分析报告中强调。

图为垂花坊四方弧型。刘堰军 供图

半部世家展区内,团队针对门框构件的材质特性、雕刻工艺及榫卯结合方式展开专题考察,重点记录“福”、“寿”纹样与结构构件的融合逻辑,通过绘制构件组合示意图,明确榫卯节点的装配关系,为积木产品的“模块化组合”设计提供了工艺参照。

图为冰裂纹门窗。刘堰军 供图

科学调研 夯实研发基础

考察全程,团队严格遵循建筑遗产调研规范,采用“专题观察组+影像采集组+数据整编组”的协同模式:专题观察组聚焦建筑构件的形态特征与工艺细节,形成结构化观察报告;影像采集组运用专业设备进行多维度影像记录,确保细节信息的完整留存;数据整编组同步完成信息核验与归档,构建“一建筑一档案”的标准化素材体系。经系统梳理,团队共获取涵盖榫卯结构、雕刻纹饰、空间布局等维度的古建筑细节影像资料100余组,涵盖榫卯结构、雕刻纹饰、空间布局等维度。

这些素材将纳入国潮榫卯积木设计资源库,通过现代工业设计手段进行转化,使消费者在拼装过程中直观感知榫卯工艺“无钉无胶而坚不可摧”的结构智慧。

活化传统技艺 探索传承新径

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考察是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系统性挖掘的重要实践。团队将以调研素材为基础,研发兼具文化传承性与交互体验性的榫卯积木产品,推动传统建筑技艺的年轻化传播。

本次考察不仅为积木产品研发构建了扎实的文化素材支撑体系,更探索出“传统工艺元素 — 现代设计转化 — 大众传播载体”的文化传承路径,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性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在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湖北明清古建筑保护中心)前合影。刘堰军 供图

责任编辑:刘长松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