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走读湖北|从钢铁洪流 到绿浪奔涌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7-15 14:48:15

万里长江滚滚向东,在武汉一地突然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二弯”。

沿长江溯流而上,唯见此处独青绿连绵,便得“青山”美名。1950年,中国新钢铁基地选址此地。从此,青山区用六十载钢城炽焰镌刻下“共和国钢铁长子”的荣耀,也留下了“坐守青山望青山”的痛。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山悄然蝶变。伤痕慢慢修复,山川回归苍翠。一座生态之城、创新高地奋力拔节生长。

本期“红色风景线”,我们走进武汉市青山区,探寻这条从钢城炽焰到绿水青山的“换颜”之路。


钢铁洪流中的红色基因

首站,我们来到武钢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武钢文化旅游区。

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青山人的城市记忆。为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2023年2月,武钢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这个占地约6.14平方公里的园区,融红色基因文化、钢铁工业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科学文化于一体。

从武钢大门进入,就能看到巨大的毛主席像,这就是“913广场”。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登上一号高炉炉台观看第一炉铁水,从此这天被定为武钢厂庆日。

站在广场上,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数万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的沸腾场景。

乘坐园区的观光巴士,我们来到了此行最受瞩目的一站——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

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

走进高炉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讲述着这座“功勋炉”的辉煌历程。从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铁水奔流而出,到2019年10月14日产出最后一炉铁水后“退休”,61年间它累计生产生铁5000多万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底,它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高炉出铁口一侧是高温模拟装置,将手放在触摸屏上,仿佛叩响时光的暗门,一条“钢铁火龙”从高炉出铁口奔涌而来,重现当年铁水飞涌的情景。

告别一号高炉,我们来到了热轧厂2250产线。

武钢热轧厂2250产线

车间里,巨大的轧机轰鸣作响,热腾腾的高温扑面而来。通红的钢坯在轧辊间穿梭,瞬间被轧制成薄薄的钢板。尽管车间内温度很高,但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置身于此,不仅让人真切感受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磅礴气势,更对武钢人的工匠精神肃然起敬。

“这里是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各项工作争一流的‘三争’精神发源地。”带领我们参观的讲解员李树介绍道,热轧厂先后获得公司效率效益突出团队、党建引领团队,并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党组织称号。这些成绩,可以说是再次奏响了“三争”精神最强音。

钢火淬新后的华丽转身

继续乘坐观光车,我们来到了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武钢5G炼钢操控中心。这里与传统炼钢车间截然不同,宽敞明亮的控制室内,一排排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炼钢全流程的数据,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台前,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着炼钢炉。

武钢5G炼钢操控中心

“这是国内首家两条炼钢产线融合的远程控制中心。”李树介绍,“目前具备全工序、全流程集中远程操控能力。操控中心建设推动厂内数据的互联互通,让钢铁充满AI元素,实现5G‘一键炼钢’”。

火红的钢水在炉中翻滚,一面面大屏上,炼钢炉内画面、温度、成分等数据实时更新。从人工炼钢到智能操控,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武钢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武钢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武钢云谷606园区。这是武钢集团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激发历史工业遗存新活力,倾力打造的产城融合新高地,已成为武汉市重点建设的文创项目。

1111.jpg武钢云谷606园区

606亩的土地上,老旧的厂房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办公空间,高耸的烟囱成为独特的地标,斑驳的钢铁结构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诉说着工业与现代的对话。

园区内,懂车帝、金港汽车、百思幻想传媒等企业已入驻首发区,改造后的2.6万平方米空间出租率已达83.6%。“我们致力于打造‘联动钢铁智造,融合TOD经济’的新兴产业场景,”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

曾经锈迹斑斑的老厂房,如今成为知名的网红景点,引得四方游人前来“打卡”拍照。年轻白领们在老厂房改造的咖啡馆里激发灵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钢火淬新后的华丽转身,这正是对武钢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

从工业记忆到都市新生

离开武钢集团,我们驱车前往青山区和平大道一带的红房子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走进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钢城的老建筑群,红砖红瓦的居民楼整齐排列。红房子红墙、红瓦,三层尖顶、四合院式格局,是前苏联人规划、监造的武钢配套家属区。从高空俯瞰,掩映在绿荫中,红彤彤的房子排列成巨大的“囍”字。这个巨大的“红双喜”,悄悄镶嵌在绿树丛中,相伴钢城人民六十多载。

“这座建筑不仅是武钢的象征,也是青山区的地标,是青山人民的‘朱砂痣’。”风貌街区所在地红钢城和畅社区书记胡艳介绍。如今,青山区引进了华侨城集团对红房子片区进行修缮,全方位演绎现代化的新红坊。

DSC01230-已增强-降噪(1).jpg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

来到由青山区第一所子弟小学钢城三小改造而来的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这里保留了改造时旧建筑拆下来的红砖头、红瓦片、旧钢材,既体现传承和延续,也体现过去与未来的交融。

走进中心里的“红坊书屋”,宽敞明亮的空间里书香四溢,落地窗外是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胡艳说:“希望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业历史的厚重。”

1234.jpg

红房子的蜕变,让钢铁精神的红色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城市伤疤上建造的绿洲

下午,我们来到了青山戴家湖公园。走进公园,眼前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黑山”。

走进公园园史馆,我们从展示的文字图片中感受着戴家湖的变迁。

公园附近的居民告诉我们一个顺口溜:“50年代一池湖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新时代一座公园。”

戴家湖原是鱼肥草美的湖泊。20世纪50年代,为支援武钢建设,戴家湖成为青山热电厂粉煤灰堆场。而后,该湖被填平成山,又被挖平成垃圾倾倒地,其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4年,武汉市、青山区投入巨资修复戴家湖。2015年5月1日,在原址上建起来的戴家湖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武汉第三大城市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青山戴家湖公园

据戴家湖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涂承杰介绍,如今,这里的生态修复已经完成,城市绿地功能布局、景观特征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为铭记过去、警示未来,在园史馆门口,戴家湖公园管理处特意立下一块碑,碑文结尾写道:“47年间,戴家湖‘让湖便湖,叫山便山’的命运,终于画上句号。‘扭曲’自然是葬送人类的明天。今天,我们立碑记录武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这段‘弯路’,只为:永远不再出现这种伤害!”

如今的戴家湖,满眼皆是苍翠的绿植,娱乐区、健身运动区丰富,火车头广场上的绿皮火车上站满了拍照休憩的游客。除了各种艺术雕塑,还随处可见青山区作为“钢城”工业文化遗迹。

青山人形容这是经历过“三生三世”的公园,戴家湖的蜕变,正是青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长江南岸的生态画卷

离开戴家湖公园,我们便乘车前往本次寻访的最后一站——青山江滩。

青山江滩

这条长江南岸7.5公里长的岸线,将城市、堤防、江滩、水景有机融合,成为青山人民独有的江景乐园。

漫步在沿江4米宽的红色塑胶步道上,江风拂面,眼前是宽阔的长江,江面上船只穿梭,岸边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曾是武汉最繁忙的工业码头聚集地。”随行的讲解员介绍,青山江滩135.48公顷区域内曾密布着数十个货运码头,土质的江堤上大货车往来飞驰,经过的居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3年青山区政府正式启动青山江滩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四年多的改造,利用1∶10的缓坡式设计,让江、滩、堤、路、城一体衔接,成为湖北省首个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江滩公园。

如今的青山江滩,已成为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绿道、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区、运动场地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保留下来的五粮库码头、一冶重件码头、红钢城码头3处工业码头遗址,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江景”。 

观赏完落日余晖下的江滩美景,我们此行也接近尾声。

从“钢花飞溅”的工业重镇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从钢铁洪流到绿浪奔涌,青山区以破茧成蝶的蜕变,将红色的奋斗底色与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熔铸成新。当 “三争”精神的钢火淬炼出生态文明的火种,当工业遗产的肌理生长出创新发展的新芽,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便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范本,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鲜活写照。

如今的青山江滩,已成为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绿道、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区、运动场地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保留下来的五粮库码头、一冶重件码头、红钢城码头3处工业码头遗址,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江景”。

观赏完落日余晖下的江滩美景,我们此行也接近尾声。

从“钢花飞溅”的工业重镇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从钢铁洪流到绿浪奔涌,青山区以破茧成蝶的蜕变,将红色的奋斗底色与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熔铸成新。当“三争”精神的钢火淬炼出生态文明的火种,当工业遗产的肌理生长出创新发展的新芽,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便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范本,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鲜活写照。(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周龙来 李佳 詹金滢 陈梦婷)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