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科工轨道公司”)持续迸发创新活力,这里不仅诞生全球首台掘爆机、首款“武汉造”双模盾构机等大国重器,更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陈汉龙和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永昌、荆楚工匠张先仪等一批劳模工匠。他们扎根生产研发制造一线,凭借匠心与智慧攻克技术难关,折射出这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强企”的发展逻辑。
匠心精研铸就“毫米级”绝活
0.02毫米,约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在大国重器核心部件修复中,要达到如此“毫米级精度”,需要怎样的匠心与技艺?在中铁科工轨道公司,陈汉龙用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创新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给出了答案。
每天清晨,同事们总能看到陈汉龙早早来到机床前打磨工件。“车工最怕‘细长轴’,0.01毫米的误差都会导致工件报废。”陈汉龙说,每个加工细节的优化,都是突破极限的起点,匠心就是把每个零件都做成“艺术品”。他结合一线经验创立的“陈汉龙加工法”,包含10项先进操作法、30余种工装夹具,助力攻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多项“卡脖子”难题。
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是当时世界上承载推力最大、单机容量最高的机组,其核心部件推力头与镜板修
复难度极高。陈汉龙设计的专用吊具,零失误完成35台套设备修复,保障全球最大水电机组连续8年稳定运行。
2018年,“陈汉龙创新工作室”成立,目前,工作室已完成68项技术革新,斩获15项国家专利,在盾构机、掘爆机等领域的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勤学苦练锻造“电器神医”
盾构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其电气系统精密如“大脑”,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隧道工程停滞。
在中铁科工轨道公司,首席电工连永昌堪称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全科医生”,总能迅速解决各种棘手故障。几年间,他奔赴各地,成功攻克郑万高铁、山西“昔榆高速”、合肥地铁等几十个大型工程技术难关。
针对双轨梁电控系统故障率难题,连永昌提出液控与电控结合的改造方案,使单次维修成本降低8万元;他利用淘汰元件设计的盾构机电气液压一体化检测平台,使故障排查时间缩短60%,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20万元;2022年,他参与世界首台掘爆机研发,主导核心控制程序设计,助力设备突破超硬岩地质掘进效率瓶颈。
2025年,连永昌荣获湖北五四青年奖章。他说:“能用技术解决问题,给国家工程出份力,是青年的荣耀和应有担当。”
机制革新催生人才矩阵
在中铁科工轨道公司,人才培养不是少数人的“单极突破”,而是通过系统化育人机制形成“雁阵效应”。
近五年来,中铁科工轨道公司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0.4%,已涌现全国劳动模范、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盾构工匠、荆楚工匠、省市劳动模范等15名行业顶尖人才。近日,企业又荣获2025年“湖北五一劳动奖状”荣誉。
中铁科工轨道公司构建了“产研结合、实战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平台搭建—技术攻关—激励保障”三位一体模式,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目前,中铁科工轨道公司已累计研制140余台套盾构整机,服务全国30余个城市地铁建设;掘爆机、新能源正面吊、国内首创最大反拉船舶滑道下水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级认证。企业荣获“国家绿色工厂”“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铁科工集团轨道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李海骁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走“高端制造、制造高端”之路,不断健全人才发展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素质的持续提升,适应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加速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讯员 潘万齐 胡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