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村民小组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增强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核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公安县聚焦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以“组长组聘、一组一辅、组产村管”的组级三项改革为突破口,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破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资源分散、矛盾化解不畅等难题,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组长组聘,选优配强“当家人”
在狮子口镇双剅村,38岁的返乡退伍军人陈厚兵最近成了村里的“明星”。作为新当选的四组组长,他正带领村民们引水抗旱保春灌。“春耕用水是大事,现在全组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水利设施管护,为粮食安全上牢‘保险’。”陈厚兵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们的“微心愿”。
“过去,村民小组组长多是由‘管水人员’延续而来,对组级其他事务没有发挥作用,实际上是这个岗位职责的缺失。”公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民小组长既要当好村“两委”的好帮手,又要当好老百姓的主心骨。
针对过去村民小组设置分散、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公安县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村民自治、便于推动发展”的原则,对全县村民小组进行系统性整合。通过合并拆分,村民小组从改革前的3494个优化至3146个,平均管理幅度调整为40—70户、350—600亩,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提升了服务效率。
狮子口镇双剅村将19个自然小组合并为9个,解聘3名70岁以上的高龄组长,新聘任的3名年轻组长平均年龄降至52岁,党员比例提升17.7%,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改革过程中,包村镇干部、村党组织负责同志分别下沉到各个村民小组,与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商议新组长候选人,通过“群众推、本人荐、支部考、村民选”的四步工作法,民主选举村民小组长。
改革以来,全县新聘任组长1028人,新任率33%;党员小组长数比改革前增加9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增加317人,平均年龄下降2.4岁,实现了年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一优化”。
今年初,在狮子口镇景阳岗村十组的选举现场,70岁的老组长方大爷主动让贤:“我年纪大了,年轻人脑子活,让他们带着大伙奔好日子!”最终,回村承包土地的35岁村民蒋维高票当选。上任后,他每天在“组务微信群”及时更新政策通知和办事进度,还帮村民代购农资、代寄快递,成了大伙口中的“贴心小蒋”。
公安县为小组长量身定制“四项职责”:政策宣传员、事务服务员、安全防范员、“三资”管理员。同时建立“基本补贴+工作评议补贴”薪酬体系。基本补贴按服务人口或田亩规模核定,工作评议补贴根据村集体经济状况、工作量大小和履职情况等因素确定,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不低于报酬总额的30%,且群众评议权重占60%。这一机制让小组长从过去的“管水员”转变为全能“管家”。
“现在每年组长都要接受组里村民打分,干得好能拿额外奖励,大家都铆足了劲想把组里的事办好。”藕池镇高场村七组组长吴奇龙笑着说。
一组一辅,织密平安“防护网”
在埠河镇和丰村四组,一场持续了半年的邻里纠纷终于画上句号。村民王大爷和李大姐因屋后菜园边界问题多次争吵,组长兼组辅袁志斌得知后,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双方诉求,又邀请党员中心户和村辅警一起实地测量、讲解政策,最终让两位当事人握手言和。
公安县杨家厂镇长江村忆江南项目区
在“一村一辅警”经验基础上,公安县深入推行“一组一辅”改革,明确小组长兼任组辅(组级治安员),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平安稳定信息收集等职责,进一步向下延伸平安稳定工作触角。
县级财政列支400万元专项经费,按年均1200元标准发放通讯交通补贴,并为每人配备“五个一”装备(警民联系点、治安员门牌、巡防马甲、反光帽、感应灯),让小组长“有名有实”。
全县镇级以上搭建起平安工作联动平台,镇级以下构建镇村组三级扁平化矛盾问题和平安信息收集调处机制,形成“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快速响应、协同发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组长在身份上强化、经济上奖励、责任上赋能,让村民小组长真正成为村“两委”的好帮手、老百姓的主心骨。截至目前,全县共收集平安稳定信息、信访矛盾信息3345条,其中,组辅快速处置2843个,化解率达85%。2024年以来,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7%。
组产村管,盘活“三资”聚宝盆
“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组产村管’改革让沉睡的土地焕发了生机。”和丰村党总支书记覃志指着眼前的虾稻田介绍,这是四组“十有九淹”的组级闲置低洼地,通过清产核资,将这块原本被长期低价承包的14亩土地重新发包,如今已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虾稻田。
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四权不变”的原则,全县开展组级“三资”大清查,累计清查出资源21189宗137065亩、资产4028宗、资金2102万元,全部纳入县“三资”监管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
原本低效闲置的,积极引入项目盘活;到期需重新发包的,按程序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线上交易,实现家底“一本账”、监管“一张网”。
“过去各发各的包,价格也参差不齐。”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党支部书记王维介绍,9组通过清查,发现组级机动地比确权登记多90亩,纳入“组产村管”后,全村450亩低效村组机动地统一规划整改,小田并大田,荒地变良田,发包价格由过去的亩均100元提高到1000元,仅此一项便增收45万元。
聚焦“资产增值、群众增收”,公安县将组级低效资源与村级产业规划深度融合。斑竹垱镇全美村将组级机动地并入了村集体合作社的虾稻基地,组级资源发包年收入由5万元增至10万元;夹竹园镇黄金口村整合组级水面发展莲藕种植,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盘活组级资源,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680万元,真正实现“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现在组里有多少资产,每笔钱怎么花、花在哪,都写得清清楚楚,大伙儿心里都踏实。”在闸口镇红安寺村,村民陈大爷驻足在公示栏前,查看组级“三资”收支明细。
公安县制定《组级“三资”监督管理办法》,推行“组账村管、村管组用”,严禁镇村平调组级资产,简化报账流程,实行统一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将监督延伸至最后一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每个‘神经末梢’。”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三项改革不仅理顺了组级治理架构,强化了“干部敢为”的基层生态,还摸清了“家底”、盘活了“家产”。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幅“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公安县的沃野上徐徐铺展。 (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张鹏程 崔观政 王萌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