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乡村振兴离不开青春力量,本刊聚焦三位年轻党员,他们曾是都市里的追梦人,却将党员徽章别在胸前,带着技术、创意和热忱重返乡土,以“新农人”的身份,在犁铧与键盘间、在稻浪与流量中,写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当“面朝黄土”变成“面朝未来”,这些奔跑在田埂上的身影,托举着党员的初心,挥洒着青年的闯劲,让土地生长出无限可能。
智慧农业编写振兴“代码”
刘晓明,198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襄阳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扎根土地11年,这位博士新农人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奖、湖北五四青年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等荣誉。
“嘀——”轻点手机屏幕,一台搭载了北斗导航的白色机器人在南漳县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大棚里应声启动,矮胖的车身搭载着钢铁“手臂”,在田埂间灵活穿梭,把细密的雾化农药精准喷洒到有病虫害的叶片上。这一幕不是科幻电影,而是38岁的新农人刘晓明打造的“智慧农场”日常。从军校高才生到“乡村振兴助农先行官”,刘晓明用11年的时间,将科技创新深植于泥土,一步步把智慧农业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创业青年扎根农村
刘晓明出生于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5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学习电子对抗专业。毕业几年后,当同龄人在大城市挤破头追逐“铁饭碗”时,刘晓明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部队医院的工作,回乡创办了一家商贸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很快他就赚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2014年,刘晓明回到家乡。站在家乡的田埂上,他看到佝偻着腰背劳作的老人,看到大片无人耕种的土地,无限感慨,农村不该只有留守和荒芜,这片土地里藏着无限的希望。他卖掉处于瓶颈期的商贸行,带着全部积蓄一头扎进农业天地,成立了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但农业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行业,缺乏经验的刘晓明接连摔了几个大跟头:投资养猪场失败;投资养鸡场,暴发鸡瘟;投资水果店,陷入亏损……短短两年,刘晓明攒的家底全部亏出去了。
2015年春节,刘晓明把仅剩的一辆车卖掉,给员工发了工资。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下创业的脚步,“我一直相信自己能做好。”等资金周转过来,他把目光投向了有机果蔬,这次他决定做自己的产品。
刘晓明流转了100亩土地,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种植有机草莓。初见成效后,他又进一步流转更多土地,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大棚种植有机果蔬。他的团队还创新推出“田管家”系统,利用线上平台帮助农户运营网店、对接市场、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农户轻点手机就能实现从种植到销售一体化管理。目前,公司已累计发展社员1000余户,签订种植合作协议5300余亩,成功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
智慧农业点燃火种
2019年,刘晓明的种植基地从一个发展到六个,但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高的问题。“现代农业不能只靠汗水,更要靠科技!”刘晓明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公司的重点业务转向农业机器人研发。
农机研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机械、电路、自动化等十几个专业,刘晓明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引进人才,组建起研发团队。“研发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刘晓明介绍,农机的每一个操作都需要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有些零部件在南漳本地无法生产,研发人员还要自己动手学焊接,就这样慢慢索了好几年。
研发的投入年年增加,一年下来近千万,却迟迟见不到产出,公司里要求减少投入的呼声渐涨,刘晓明压力很大。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同年,公司研发的第四代“智能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斩获了包括第四十九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奖项。这些都让刘晓明和团队更坚定了“科技兴农”的决心。
刘晓明团队在城关镇田家营村建起农业产业示范园,在这里,50%的农业生产都已实现自动化。中央控制系统直接监控湿度、温度、光照等具体参数,并实时进行喷淋、通风等操作,旋耕、起垄、播种、施肥、瓜果采摘等也可以无人遥控指挥。
科技带来的实效是看得见的,在智慧农业系统的呵护下,A8号棚里的羊角蜜甜瓜亩产突破6500斤。刘晓明说,今年公司会继续加大投入,建设新的智慧农业研究院,把生物育种、种子芯片也纳入研究范围,让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每一步。
科技强农持续奔跑
历经长久的耕耘,刘晓明的公司终于迎来果实爆发期:产业多点开花,涵盖有机种植、农文旅综合产业等多种业态;科研成果丰硕,手握40多个专利,主持三项国家标准项目与两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国家支撑技术重点课题。
刘晓明本人也在飞速成长,先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还考取了正高级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师、高级农艺师职称,实现了管理与农业两手抓。
扎根乡村11年,刘晓明希望看到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实现现代农业的接力奔跑。2019年,他自筹资金创建了南漳第一个青年创业孵化园,为青年创业者搭起一座避风港。“我在创业这条路上经历了很多困难,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一把伞。”刘晓明说。
针对不同企业,孵化园提供定制服务和保障:初创团队可享免费场地和最高50万元启动资金贷款,小微企业可获得技术专家上门指导,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能获得定制厂房和专业管理咨询。刘晓明还把农田变成孵化场地,提供场地、技术、销售、资金等支持,让青年可以“拎包入种”。如今,整个孵化园已经形成了“农业科技+文旅+电商”的生态圈,年产值达1.2亿元,先后有100多家企业从这里走出去。
今年4月30日,刘晓明作为湖北代表,接受了“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表彰。他说:“科技强农,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日夜钻研的使命,更是我想为家乡带来改变的初心。我愿把根扎得更深,用科技为乡村振兴续写更多希望!”(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汪亚纯 通讯员 唐海涛)
甜蜜的“智”富经
徐锋,198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人大代表,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民高级农艺师。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5月16日,走进石首市大垸镇徐锋瓜蔬基地,石首第八届西瓜节现场人头攒动,果香四溢。徐锋穿着简洁的工装,穿梭在人群中,弯腰捧起一个圆润饱满的西瓜,向围观的群众讲解如何鉴别西瓜的品质。这名年轻一代的新农人,从繁华都市回到田间地头,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甜蜜的致富路。
逆行返乡,瓜田破局
2012年盛夏,本应是西瓜丰收的季节,石首市大垸镇的瓜农们却满面愁容——持续暴雨导致西瓜滞销,无人问津,收购商压价至每斤0.2元,不少农户血本无归。彼时,在外省经商的徐锋也接到了父亲的求助电话,家里的西瓜种植基地因销路不畅,正面临巨额亏损。
挂断电话,徐锋看着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心中却满是家乡瓜田的景象。“我是学农的,又是一名党员,家乡有难,我不能置身事外!”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和责任,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之路。
连夜驱车12小时赶回故乡,看着烂在地里的西瓜,徐锋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乡亲们打开销路。炎炎夏日,他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家家超市、水果店上门推销。
“我们的西瓜糖度13.5度,比普通西瓜高3度。”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糖度仪现场检测,得到的却多是质疑和拒绝。直到第七天,一家大型商超的采购经理被他的执着打动,试销了1000斤西瓜,没想到当日售罄,滞销难题得到了缓解。
一时的燃眉之急解决了,但徐锋深知,单户推销治标不治本,要想让乡亲们彻底摆脱困境,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
虽然是农业大学毕业,但对种植,徐锋却是“门外汉”。他一头扎进大棚,一点点请教当地的种植能手,遇到疑难问题便去拜访农业专家,慢慢精通了田里的那些事。
2013年10月,徐锋牵头成立荆州市首家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合作社——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村级组织为依托,开展土地流转,确立了“合作社出种苗,农户负责种植,全程帮扶销售”的经营模式,同时明确股权与利益分配机制,让社员吃下“定心丸”,很快便吸引了周边130余户农户入社。
三茬轮作,酿甜密码
合作社成立初期,传统的“瓜套棉”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如果田里每年只种西瓜和棉花,收成受天气影响比较大,亩均收益仅2000元左右。”徐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提升合作社的瓜蔬质量与效益,创新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徐锋主动与省、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攀亲结缘”,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西瓜上市时间,开启探索之路。他泡在瓜田和实验室,观察记录瓜苗生长情况,反复尝试不同的种植组合。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瓜—瓜—菜”种植模式应运而生:第一季西瓜提早一个月上市,抢占市场先机;第二批西瓜在其他瓜农销售尾声时登场;第三茬种植蔬菜,实现一年四季农田不闲,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亩均收益提升至8000元以上。
为了让西瓜口感达到最佳,徐锋每年拿出30个大棚用于新品研发,与荆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西瓜新品种试验示范,最多时接受全国各科研院所推荐的149个品种进行试种,其中15个品种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大规模推广种植。
“我们可以失败,但农户不能失败。”徐锋说,合作社的试验示范区不为赚钱,只为研发新品,研发的西瓜并不出售,只有连续种植三年,品质稳定的新品种才会推广给农户。
2017年,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徐锋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社员带来了丰厚收益,还积极回馈社会。合作社常年聘请专家教授为农户传经送宝,定期组织骨干参加技术培训,近6年来累计培训12000多人次。
合作社持续实施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减肥减药技术,解决了西甜瓜重茬障碍技术难题,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的“瓜—瓜—菜”种植技术湖北省地方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如今,合作社的西瓜肉脆、汁多、糖分高,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徐锋”牌商标也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瓜—瓜—菜”种植新模式实现设施大棚农业亩均收入超过3万元。
科技兴农,智绘新景
“现在点点屏幕,就能给5000个大棚‘看病’。”徐锋站在合作社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大屏前,实时查看300亩核心区的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还可以用手机APP远程操控2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大棚的通风系统。
在徐锋的推动下,合作社积极探索原生态种植与科技自动化相结合,不断引入现代化设施设备,建成300亩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系统、2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大棚和2400平方米西甜瓜种植试验工厂。
温室大棚内,空调、监控、传感器、补光灯等一应俱全,种植户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实时掌握棚内的苗情、病虫害情、温度湿度等,精准调控环境参数,自动管理浇灌、施肥等作业。
“以前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我管20个棚比原来管5个还轻松。”55岁的社员黎佰祥介绍,这套智慧系统为西瓜生长营造稳定舒适的环境,使农药使用量减少20%,西瓜商品率提升至95%。
“新时代的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创业的舞台,青年利用所学回报家乡,大有可为。”徐锋感慨,现在,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青年被吸引回村,合作社年轻社员占比超过30%,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徐锋满怀信心地描绘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蓝图:继续完善“瓜蔬小镇”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科普基地建设,将基地打造成为循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示范园,让瓜蔬小镇产业成为更多乡亲们致富增收的“甜蜜密码”。(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张章苗 童潘婷)
“米西施”的云端稻梦
李亚红,199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京山绿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初夏时节,走进京山市罗店镇麻城村田间地头,骄阳晒得田水发烫,“90后”姑娘李亚红蹲在田间,熟练地查看水稻的分蘖情况。从外出逐梦到返乡筑梦,这位“90后”新农人从100亩试验田起步,带领3000余户农户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一片新天地,让京山桥米乘着数字翅膀飞向全国、香飘万里。
从西湖霓裳到稻田青秧
“一开始也没想着要回家种田。”李亚红坦言。
十年前,电商行业蓬勃发展,还在读大学的李亚红在杭州从事电商行业,把手头的服装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
父亲李清阳是一名老农技员,彼时正在家乡京山市罗店镇推广种植京山桥米,却面临重重阻碍:罗店镇农户坚持种植普通两优稻,认为“桥米出了原产地孙桥镇,既种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秋收时节,李亚红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自种桥米,朋友品尝后惊叹:“这米油亮软糯,比超市买的香多了!”她突然意识到,不是桥米不好,而是没人知道罗店也能种出好桥米:“家乡有这么好的米,我为什么不能通过电商让更多人吃到呢?”
深思熟虑后,李亚红决定和父亲一起打拼。返乡后,她跟随父亲往返田间地头,风吹日晒,学习水稻种植技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着我的脚印。”李亚红笑着回忆。
2015年春耕,李亚红在罗店镇麻城村圈下100亩地,试种京山桥米“鄂中五号”种苗。她和父亲蹲在田里教农户摆盘、催芽,并为愿意试种的农户提供免费育秧和保底价回收服务。有的村民隔着田埂议论:“城里姑娘懂个啥?”
为打消村民疑虑,李亚红带着农技专家挨家挨户测土壤、算成本:“传统两优稻亩均收益800元,桥米按我们的标准种,每亩能多赚300元。”那年秋收,测产数据让村民瞪圆了眼:桥米产量比两优稻高出30%,亩均收益达1100元。
2016年,130户农户主动要求种植桥米,李亚红注册成立京山绿丰家庭农场,首创“五统一”模式:统一种子、统一育秧、统一机械、统一施肥、统一产收。罗店桥米的口碑渐渐从田埂传到了镇上,种植范围也从最初的100亩试验田扩展到上万亩。
从田头稻穗到数字粮网
在李亚红的推广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尝到了改种的甜头。但她发现,即便桥米品质再好,销售范围仍局限在当地,农户收益增长空间有限。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她下定决心,要让京山桥米走出本地。
2017年,李亚红在电商平台开了家店铺,却只能跟同事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大眼瞪小眼”——半个月仅卖出12单。某天凌晨,因为被平台推流,后台突然涌入几百笔订单,可大家的兴奋劲儿没过多久,平台就倒闭了。
“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挫折没让她退缩,她带着团队跑遍武汉电商产业园,学直播、做私域。线下线上双轮驱动,线下对接社区团购和企事业单位集采,线上通过短视频种草和直播转化,电商销售有了起色。
订单接连而来,利用电商平台优势,李亚红把京山桥米和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乡亲们再也不用愁‘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李亚红说,前些天,温泉街道莲山村刚拿来300瓶残疾农户自产的土蜂蜜,已经被抢购一空。
眼下,京山绿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家级示范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公司订单达790万件、产品达5万多吨。
从个人致富到共富方舟
“以前单打独斗跑活计,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订单排得满满当当,乡亲们省心,咱挣得也踏实,双赢!”麻城村40岁的孙国强曾是一名散户农机手,加入绿丰农场后,他的5台农机加入了农场的统一调度平台,仅靠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一项,年收入达45万元。
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2017年,李亚红整合全镇120台农机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为农户提供耕、种、收“一站式”服务,不仅让孙国强这样的农机手收入翻番,还为3000户农户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帮助2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在兴隆村,村党支部书记李银坤算起土地入股账:“2024年,160亩土地入股绿丰,不用操心,年底就有8万元分红。”
“企业赚了钱,更要让乡亲们跟着富。”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李亚红和村集体创新合作模式:既可土地入股参与分红,也能直接流转土地拿租金,各村可按实际需求选择,靠“土地生金”鼓腰包。目前,绿丰农场已联合周边乡镇13个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
“父亲常说,种粮人要对得起土地,更要对得起乡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亚红辗转买到10万只口罩捐给京山红十字会,又带着员工连夜采摘10吨蔬菜送往医院;2021年河南暴雨,她组织车队运送20万元救灾物资;2022年,30吨罗店萝卜带着泥土香驰援浦东……
2024年5月,李亚红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她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把种粮的担子稳稳挑在肩上,我们这一代人要接稳、接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王荧明 杜东)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