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3月25日,房县组织部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谷城县堰河村实地学习。学习过程中,谷城县以堰河为中心,打造“1+7大堰河共富圈”的探索,让书记们印象深刻。
“一个村再怎么发展,资源也有限。必须变单打独斗为区域联动。”房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邓久盛说,当前,房县正从“堰河经验”中汲取智慧营养,推动先进经验转化为本土动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
产业联兴,让资源活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为破解部分村级产业小、散、弱问题,房县紧紧围绕菌、畜、药、烟、茶、黄酒和蔬菜七大产业链,打破地理区域限制,聚力推动片区产业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发展,以产业强村带产业薄弱村;同时,借鉴堰河“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采取“片区强村党委+联村集体经营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了强村富民和集体增收有机统一。
化龙堰镇是十堰市“菜篮子”工程重要承载地。在推进产业联兴过程中,该镇打破村界、地界,推动跨村联合,并成立蔬菜产业片区强村党委,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露天蔬菜4000亩。
“片区党委统一供货、统一品控,大家抱团发展,优势互补,我们的蔬菜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了!”蔬菜产业合作社负责人雷臣俊的话语底气十足。
据悉,今年以来,房县已成立14个产业片区强村党委、121个功能型产业党支部,食用菌、黄酒、茶叶等在产业联兴中持续抱团升级。
组织联建、治理联管,让服务实起来
“刘奶奶,做饭注意用电安全!”近日,姚坪乡姚坪片区联合治理夜巡队的队员们,穿梭在河东易迁小区提醒群众。
为破解基层治理力量不足、覆盖不细问题,房县横向健全“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纵向建强“村委会+村民小组+群众性自治组织”骨干队伍,推动每个村民至少加入一个自治组织。
“现在村上有事,党员牵头、群众参与,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这是群众对治理联管最直接的认可。
为破解大村、小村治理难题,房县还实行“组织联建”,通过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深入推进片区强村党委建设。
在沙河乡,火光村人口多、治理任务重,邻近的高峰村却因易地搬迁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班子薄弱。两村实行组织联建后,火光村党支部委员跨村任高峰村支委,高峰村后备干部由火光村培育,既充实了小村班子力量,又缓解了大村人手压力。
截至目前,通过片区强村党委建设,房县已推动37个强村与52个弱村结对,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力、引领力显著提升。
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让乡村暖起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26日,门古寺镇杨岔山片区强村党委联合周边5个村庆“七一”,让这个曾经“冷冷清清”的山村,一时间变得“热气腾腾”。
“以前过年都凑不齐人,现在片区活动一组织,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村里又有了烟火气!”杨岔山片区老党员陈光明的话,道出了活动联办的民心效应——活动联办让乡村的人气聚起来、心气暖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此外,针对农村人才难留、技能难学问题,房县还建立了覆盖1503名种养能手、能工巧匠、乡土艺人的片区人才信息库,围绕茶园管护、黄精种植等,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校企联合培训。
从“乡村振兴院士行”到合成生物创新城高层次人才平台,从“才聚房陵·联谊联会”到塘溪片区人才驿站,一系列联育平台的搭建,让“土专家”“田秀才”在片区内流动起来。(通讯员 华宇 袁昊 田梦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