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 西夏陵申遗成功,文明不是孤岛而是河流
湖北日报 2025-07-12 08:24:58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义的宋陵规模相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默默伫立在贺兰山下的九座巨冢,是一段曾被历史风沙掩埋的文明。西夏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军所灭,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座占地53平方公里的陵区,构成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夯土帝王陵园。西夏陵见证了党项王朝“三分天下居其一”的雄心,也承载了佛教与中原礼制、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它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今日的世界遗产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语境。一方面,技术进步如AI算法、数字孪生让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被记录、被感知;另一方面,气候变化、战乱不断乃至文化挪用等争议,也威胁着遗产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超越国界的文明契约,是文化主权与伦理的博弈。

西夏陵的申遗之路,堪称一部文明复活史诗。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完整展现了保存在历史环境中的全部规划、建筑特征,完整延续了遗产与贺兰山之间形成的视觉和精神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恰是对文明流动性的最佳注解——真正的文明不是孤岛,而是河流。河流在历史中奔涌,不断吸收新的支流,冲刷出新的河道,上游滋养下游,下游反哺源头。

从湮灭到重生,西夏陵又一次证明了文明的韧性:山河不语证千秋,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时间长河中恒久的回声。

责任编辑:肖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