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昌工学院“三下乡”团队赴宜昌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深度调研
武昌工学院团委“‘江’心比心,‘渔’你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日前奔赴宜昌市,围绕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成效、生态修复、渔民转型与长效管理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调研。
一、政策认知与公众态度
为深入了解公众对长江大保护相关政策的认知和态度,团队成员先后前往424公园、灯塔广场、滨江公园、万达广场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面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对“十年禁渔”的知晓度、支持度、切身感受及改进建议,为调研报告提供扎实的民意基础。
图为在商场内进发放问卷 石君 供图
为获取更具体的公众视角,团队专程拜访所住民宿经营者李老板进行深度访谈。这位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兼钓鱼爱好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禁渔后长江鱼类增多、水质改善的喜人变化,肯定了政策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公众对生态平衡认知的差异及诉求,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公众意见。
图为民宿老板谈论自己的想法 周海含 供图
二、退捕渔民保障与转产安置
聚焦渔民转产保障政策,团队成员前往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与转产安置工作展开专题座谈。会上深入了解宜昌市在渔民身份认定、补偿标准分层(专职/兼职渔民)、补贴发放方式(一次性/分期报销)、就业精准帮扶(“1311”服务、“五类分流”安置)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执行难点,深刻体会政策背后的民生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座谈 周海含 供图
在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座谈时,团队重点关注了该区退捕渔民规模及护渔队建设(优先聘用退捕渔民)等涉及渔民转型的基层实践。渔队的曹队长分享了队员从“捕鱼人”到“护渔员”身份转变的心路历程,并热情呼吁大学生积极宣传禁渔知识。
三、禁渔政策实施与执法监管
在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团队成员还与主要负责禁渔工作的邓主任深入交流,了解该区禁渔工作的启动时间、退捕渔民规模、三级财政投入、智能化监管系统(“河湖空间管理系统”、无人机快速响应)、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等基层实践经验,并查阅了大量执法巡查、案件处理、整改台账等一手资料。
团队前往中国渔政部门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讲解与案例剖析(如便衣侦察、监控锁定违法者),团队深入了解了科技赋能的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打击非法捕捞,并就民众关心的“底层鱼类增多是否可以开放垂钓”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深化了对长江鱼类生态动态平衡维护重要性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国渔政莫队长在行政船前合影 周海含 供图
在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座谈中。团队聚焦市场监管部门在长江禁渔中的职责,重点了解其如何通过“三清三进”(清广告、清菜谱、清名称)专项行动、强化线上线下监管(专项经费投入监测服务)、联合执法、严控非法渔具销售和野生鱼获流通终端,编织禁渔市场监管的天罗地网。座谈后,团队成员还前往附近菜市场进行实地走访,与经营户交流,直观感受市场终端的管控成效。
图为团队成员与有关人员进行座谈 方文希 供图
四、生态修复与物种保护
团队拜访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展陈及震撼的虚拟3D展示,系统学习长江生态保护历程、禁渔政策背景及宜昌在岸线整治、增殖放流、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长江大保护基3D展示 杨思航 供图
为深入了解生活在长江中的珍稀动物,团队前往宜昌市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普展览馆进行参观。从白垩纪化石到现代标本,团队成员通过化石观察、生长周期演示、食物链沙盘互动、畸形幼鱼标本对比、VR体验生存威胁等方式,深刻认识到中华鲟这一“活化石”的濒危现状及保护紧迫性。讲解员详述了人工繁殖的艰辛历程、葛洲坝建设对产卵场的影响以及“十年禁渔”窗口期对物种拯救的关键意义。
此外,在渔政部门了解到的江豚种群增长故事和发现怀孕江豚案例,也是生态修复成效的直接体现。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 周海含 供图
五、资料收集与理论支撑
为系统梳理禁渔政策依据并补充背景资料,团队集体前往枝江市档案馆,查阅珍贵历史文件与政策汇编。重点梳理了宜昌市禁捕范围(常年禁捕区、十年禁捕区)、禁渔管理规定(禁钓区、限钓区、禁用渔具行为)以及禁渔实施以来的显著成效(鱼类资源恢复、江豚种群增长、巡护成果等),为后续调研奠定坚实的数据和政策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利用电脑检索关键词并记录 俞苏娜 供图
同时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宜昌市图书馆,集中查阅与长江生态保护、禁渔政策、渔业资源相关的学术期刊、地方文献和新闻报道,深化理论认知,补充背景资料。
图为团队在宜昌市图书馆有序查找资料 周海含 供图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