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横渡长江半世纪的老武汉人:“长江是我的心灵归属地”
湖北日报 2025-07-11 21:38:4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实习生 王炉弘

“1976年,我才10岁,上小学三年级,因为水性不错,被选进了渡江方队,我是当年渡江节方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提起近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即将年满60岁的李亚平眼中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几十年前的渡江节还没有如今专业的游泳装备,他和小伙伴们每人背着一条当作救生圈的板车内胎,雄赳赳气昂昂地跃入水中。“那时我参与的是阳逻渡江线路,从青山杨家屋游向阳逻铁塔,就是现在的阳逻深水港码头,全程6000米。”

渡江过程中,李亚平负责推着方队的牌子前行。“那时候的牌子不像现在有动力装置,不需要人力来推,当时是用焊接的铁皮油桶当浮漂,上面架着方队名字和标语,死沉死沉的。”李亚平比画着,“得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才能让它往前走。我就负责在前面拉。”稚嫩的肩膀被勒出了深深的红印子,江水湍急,但他硬是咬着牙,拉着牌子游完了全程。“第一次游到终点,爬上岸,感觉真是无比自豪。”

对于童年的李亚平来说,渡江节就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那场面,跟过年一样热闹。几乎全城的工厂都停工,每个企业都组织自己的方队,浩浩荡荡的几千人下水。岸边挤满了人,敲锣打鼓,喊得震天响,都在给我们加油鼓劲。”他回忆道。

“我们那时候渡江节这么热闹,还是因为毛主席!”李亚平语气里充满崇敬,“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号召大家‘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后来7月16日这天被定成了‘渡江节’,每到这天大家伙都举着标语和条幅来纪念毛主席渡江。横渡长江也成了武汉人刻在骨子里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象征。”

这次难忘的经历,开启了他与渡江节长达数十年的缘分。近十年来,李亚平连续参加了十届渡江节。今年7月16日,这位“老渡江人”将再次代表青山方队,跃入2025年渡江节的江水中。

WechatIMG22.jpeg

李亚平是地地道道的“长江的孩子”。“我家就住新洲区阳逻海事码头边上,离江边就50米。几十年了,一直没搬过。”他说,在长江边长大,长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要下去游一圈,习惯了,离不了。这片江水啊,就是我的‘心灵归属’。”

在过去空调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跳进长江就是武汉人最好的消暑方式。“江水凉快得很,就十几度,一跳进去,全身那个舒坦。再热的天,游一圈就解暑了。”

这份对长江的亲近,也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游泳能锻炼身体,让我增强体质。”李亚平拍拍自己结实的臂膀,年近花甲的他身板硬朗,头发乌黑,“你看我这身体,开驾校17年了,现在还干着,不想退休。这辈子也遇到过不少沟沟坎坎,但在长江里搏过风浪的人,都明白一个理儿:坚持,坚韧!遇到困难,咬咬牙,总能过去。”

WechatIMG33.jpeg

几十年来在江中穿梭,李亚平亲眼见证了长江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江上都是大片帆船,武汉人靠着长江吃饭,码头文化浓厚。三峡大坝没建之前,江水流速比现在还急,岸边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滩。”他的语气里带着感慨,“再看看现在,两江四岸高楼大厦林立,特别是晚上,长江灯光秀亮起,漂亮极了。长江上,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离阳逻码头不远的双柳长江大桥也即将通车,这是武汉第12座长江大桥。这变化,太大了!”

这份骄傲,他也传递给了下一代。“我现在经常带着孩子去汉口江滩散步遛弯,看看这繁华的大都市。带他去横渡长江博物馆,给他讲我们当年渡江的故事,讲渡江节的精神。”李亚平说,长江,是每个武汉人骨子里都割舍不掉的情。

WechatIMG54.jpeg

李亚平还有一个身份——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2017年起,每年的7、8月盛夏傍晚,在阳逻海事码头附近的岸线上,总能看到他值守的身影,这一守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未缺席。

“我是长江的孩子,保护这片水域的安全,是应该的。”李亚平说,这些年做志愿者,他和队友们成功救起了十余起意外落水者。他清晰地记得去年渡江节集训时惊险一幕:“就在岸边,一个小孩站在岸边青苔上,脚一滑掉水里了。孩子妈妈伸手去拉,结果自己也滑下去了。两人在水里扑腾着喊救命。我和队员看到后,立刻游过去,把他们母女俩安全地救了上来。”那一刻,守护者的责任感和救人的欣慰感交织在一起。

“去过不少地方游过泳,还是长江里最舒服,最自在。”李亚平望着奔流的江水,笑着说,“因为这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是我们最热爱的长江!”

责任编辑:刘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