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台湾媒体深度触摸湖北:土家吊脚楼的榫卯里藏着两岸共同的根脉
湖北日报 2025-07-11 15:12:2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7月3日至10日,“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联合采访活动”在湖北举行,来自两岸的20多家新闻媒体和自媒体近40位代表,在武汉、恩施等地开展深度采访报道。

为期8天的行程中,两岸媒体人参访了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追忆共同历史;探秘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寻找共同的根脉;对话非遗传承人,见证文化薪火相传。

当台湾媒体人深度触摸湖北的土地,一场关于两岸共同根脉的温柔叩问,在抗战历史陈列馆的地图中,在土家吊脚楼的榫卯里,在西兰卡普的经纬间,找到了最生动的答案。


共同的历史


7月5日下午,在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看到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以及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后,台湾7岁女孩、“小当归”壹壹潸然泪下。

“小当归”壹壹是跟随母亲来湖北参加两岸媒体荆楚行联合采访活动的,在当天下午参观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的过程中,她全程全神贯注,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壹壹说,这些展出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看了以后深深感受到抗战的不容易,今天的生活都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

台湾媒体人王裕庆,则在陈列馆的军用地图里,看到了爷爷曾经战斗的地方。这张军用地图上,标注有抗战期间美国援华的空军机场,其中就有恩施机场和王裕庆爷爷所在部队的基地——湖南芷江机场。作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斗机机械师,王裕庆的爷爷王宝琳曾多次往返于湖北恩施机场和湖南芷江机场,并在恩施学会了英语。

看到爷爷抗战时的战斗足迹,王裕庆感慨万千。他说,抗战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要共同守护好这段历史。


当归.jpg小当归壹壹落泪。


共同的根脉


7月6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恩施州宣恩县彭家寨,走在连片的吊脚楼间,王裕庆连连感叹老祖宗的生存智慧和科学设计。

王裕庆仔细触摸着这片历经了两百多年风雨的吊脚楼,把吊脚楼的榫口足足数了7遍,没有找到一颗钉子。在连连称奇的同时,他向同行的彭家寨河口村村委会主任田建华介绍,台湾阿里山的吊脚楼和这里一模一样,悬空防潮,只是历史没有这么久远。

王裕庆说,两岸同根同源,是活生生刻在吊脚楼的榫卯里的,彭家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犹如老祖宗写给大地的千年情书。

在彭家寨的吊脚楼前,当台湾媒体采访团成员刘奕伶被拽进国家级非遗土家摆手舞阵时,一开始还手足无措。但当大家脚步共振时,她突然哽咽。非遗此刻不再是古老的符号,它是舞阵里紧握的温度,是鼓点中同频的心跳。


微信图片_20250710191502.jpg台湾媒体团成员在彭家寨吊脚楼前学习摆手舞。


共同的文化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是一项国家级非遗。在宣恩县,看到8名十几岁的土家女孩熟练在纺车上织锦,来自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记者黄圆媛提出想试一试,结果她3分钟就学会了土家织锦这项非遗技艺。

宣恩县非遗土家织锦的传承人马黎介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台湾少数民族编织技艺都有“通经断纬”技法——以经线为骨架,纬线按图案分区,换色织造,形成“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效果,类似雕刻的立体感。湖北恩施土家族的这个技法,和台湾民间编织技艺都是相同的,所以台湾朋友能三分钟就学会土家织锦技艺,并不奇怪。

马黎说,这充分说明,海峡两岸的传统工艺在色泽、图像、纹案,乃至艺术创意方面都是可以互为关照和融合的。

7月9日,媒体代表们来到利川龙船水乡,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船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海之声》记者王铖感叹,当《龙船调》在山谷回荡,仰首凝视清江水,台湾媒体人带回宝岛的将不只是山水记忆,还有那一织线牵起的血脉印记,那山歌调吟唱的文化共鸣。


黄.jpg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黄圆媛体验土家织锦。


责任编辑:杨宏斌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