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河北秦皇岛一家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困境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解决方案。
从“不爱上学门诊”到“不爱上班门诊”,这一“接地气”的诊疗尝试,不仅打破了传统疾病诊疗的惯常印象,更折射出社会对职场心理健康的认知升级。
从医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门诊接待的并非单纯“偷懒”的职场人,而是那些被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因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而身心俱疲的群体。长期以来,职场人面对职业倦怠时,要么碍于“病耻感”默默承受,要么将其简单归结为“抗压能力差”,很少寻求专业帮助。医院以“不爱上班”为名开设门诊,为有需要的人降低了专业求助的门槛。
从详细问诊到身心检查,从量表测试到个性化方案,“不爱上班门诊”体现了对职业心理问题的观照。这也提醒我们,职场倦怠绝非“矫情”,而更专业化的应对,远比自我调侃、盲目硬扛更具建设性。
从“996”引发的疲惫,到人际关系带来的内耗,现代职场人的心理负荷问题值得重视。当“不想上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境况,我们既需要专业诊疗的“对症药”,更需要构建更健康的职场生态、更包容的社会心态,减少“不得不硬扛”的职场环境压力。
正视“不爱上班”背后的心理需求,让专业的帮助触手可及,让每个职场人都能在疲惫时找到支撑。这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守护,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