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记者刘柳 戴辉 张灿 实习生 袁旻 通讯员 杨鑫 许豹
“看看,我拍的长江微笑天使。”7月7日,骄阳似火,武汉双柳长江大桥百米高空的猫道上,陈诚笑着向工友们展示刚拍到的江豚视频,时长3分钟。
38岁的陈诚是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当时他正在猫道上巡视钢箱梁的架设情况。忽然,百米猫道下方的江面泛起一阵异样水波让他停下了脚步。直觉告诉他,那不是普通的江浪。他迅速掏出手机拍下珍贵一幕:原来,是6头江豚在尚未合龙的大桥下自由跃动,嬉戏畅游。
陈诚不仅将江豚视频发到工作群,还迅速发给了妻子钱瑶。原来,几天前,8岁的儿子陈楷文在筹备生态环保的演讲。听说爸爸工作的桥下有江豚,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保护江豚”作为主题。钱瑶陪着儿子一起查资料、剪视频,只因缺少爸爸亲自拍到的画面,心里多少留了点遗憾。
这次,江豚终于“游”进了爸爸的镜头。楷文一遍遍播放,他自豪地和同学说:“它们就在我爸爸建大桥的水域。”
双柳长江大桥是武汉第12座长江大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北岸连接新洲,南岸通向鄂州华容。建成后,两地车程将从一个半小时缩短至5分钟。在陈诚眼中,这座桥,承载的远不止“速度和效率”。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在双柳长江大桥下游约2公里处的江湾,是江豚在武汉出没最频繁的水域之一,被称作“江豚湾”。
“你看,我们的江豚海报都挂在1700多米长的猫道上。”陈诚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你的微笑我来守护”成了所有工友的默契。
一旁的湖北交投双柳桥公司副总经理付永乐说,为让江豚“安心”,建设从一开始就尽可能“为自然让路”。比如,桥址选线避开了长江中游物种“生物基因库”涨渡湖湿地,多绕出1公里。主桥采用“一跨过江”,桥墩全部落在陆地上,江中不打桩。栈桥抢在枯水期架设,主塔桩基、承台赶在汛期前完工,避开水生动物活动高峰期,80%的钢梁涂装工序在工厂预制完成后再运至现场组装……
在大江两岸,承建单位中交二航局与中铁大桥局将“生态保护”写进了每一道工序。
混凝土拌和站是桥梁建设重要的生产场所,极易产生扬尘与噪声。为此,陈诚带人深夜到周边测噪声,最终将拌和站全封闭运行,并在料罐顶部加装脉冲式除尘装置,减少扬尘与噪声污染。
桥梁施工常用的液压千斤顶也暗藏风险。一次边跨作业中设备出现轻微漏油,“幸好设备是在岸上,只有零星的油点吹到岸边场地,马上就处理了。”想起当时情景,陈诚仍有些后怕。此后,他们在猫道上布设40多团吸油棉和油桶,加强设备巡检,“宁可慢一点,也不能让江水出问题,惊扰到江豚。”
工地文化也在悄然改变。南北岸两个项目部,新工友进场不仅要接受安全教育,而且要走进“环保大课堂”。
3年来,大桥与江豚一同“生长”。2022年,双柳长江大桥刚开工那年,附近江段活跃着五六头江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新洲双柳段是武汉市江豚分布稳定且集中的一个水域,这部分水域为这些珍稀的水生哺乳动物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和适宜的栖息环境。根据近年来的调查,从双柳一直到罗霍洲头,稳定分布着约20头的江豚种群。
小心翼翼打桩架梁,按下静音键施工,江豚们用“定居”回应了这份守护。“桥总有一天会完工。”陈诚望着脚下的江水说,“那份对江豚、对自然的在意,早就留在我们建桥人的心里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