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土专家”的田野传奇——记录省级科技特派员杨永智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10 15:25:2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夏晓丽)在荆楚大地的广袤田野上,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稻田、大棚和实验室之间。他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却怀揣着改变传统农业的梦想;他是高中毕业的农民,却凭借钻研精神成为身兼高级职称的“土专家”。他就是监利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永智,一位扎根泥土十余载的科技特派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奋斗篇章。

一、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

2009年的春天,当杨永智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读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时,这个在武汉经营粮油店的年轻人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回乡探亲时,他目睹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弯腰耕种、手工插秧、肩挑背扛...“要让乡亲们挺直腰板种田!”这个念头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13年,杨永智毅然变卖武汉资产,返乡创办嘉润农机合作社。面对乡亲们的质疑,他用行动证明科技的力量:引入工厂化育秧技术,让秧苗成活率提升40%以上,通过“六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农资采购、技术指导、收购销售等),为每亩耕地降本300元、增收超500元。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农民兄弟脸上久违的笑容。

但农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15年暴雨冲毁2000亩玉米地的惨痛教训,让杨永智意识到单一作物抗风险能力的薄弱。他没有沉溺于失败,而是带着借来的30万元转型稻虾共作。炎炎夏日,他白天泡在虾田测水温,夜晚打着手电筒观察小龙虾蜕壳规律,硬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稻虾共生”的实践经验。当首批成品虾卖出高价时,这个倔强的汉子红了眼眶:“咱农民也能靠科技翻身!”

二、从监利“土专家”到省级“特派员”

在了解到杨永智的相关事迹后,监利市科经局立即与他取得联系,将他选派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赋予他更大的责任与平台。这一身份转变,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开启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征程。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杨永智的足迹遍布监利乡村。春耕时节,他带着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在咏春稻虾共育合作社,他向派驻单位负责人和种植大户详细讲解了“菜-稻-虾”复合种养的原理和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对当前病虫害发生的形势和治理方法进行了指导,强调了选择绿色农资的重要性,对药物制剂的配比、喷施和天气选择进行了一一讲解。这些看似寻常的技术指导,实则是破解农业现代化密码的金钥匙。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科技扶贫视为己任。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累计带动50户家庭年均增收1.5万元;在乡村振兴一线,他创新“334”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30%、村集体30%、农户40%),让500亩再生稻基地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三、从一己之力到星火燎原

从最初的高中毕业生到如今的高级农艺师,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带领千人致富的带头人,杨永智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时代农民的蜕变。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他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余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如今合作社全年服务农田面积10多万多亩,服务农户近3000户,流转土地面积达3300亩。这位曾经的“泥腿子”,正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在杨永智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地躬身耕耘。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忱、勇于创新,广袤田野就是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正如那句诗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位科技特派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

后记:在监利,还活跃着很多像杨永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自2022年湖北省万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以来,监利市科经局已建设了18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了超200名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为种养殖农户送去科技服务,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廖桥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