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三峡日报】宜昌抗战档案里的救亡剧团
三峡日报 2025-06-29 10:18:54

走进宜昌市夷陵区档案馆,一本名为《艺壮山河》红色档案引人瞩目,这份由宜昌抗战剧团首任党支部书记陈沫潮收集整理的抗战史料,几经转手,1982年由原宜昌抗战剧团第二任党支部书记简化生捐赠给家乡。

翻开这份红色档案,宜昌抗战剧团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他们以舞台为战场,以表演作刀枪,在宜昌大地燃起不屈的精神火炬,铸就了宜昌抗战的丰碑。

宜昌抗战剧团在街头演出《捉汉奸》

1938年5月29日,宜昌抗战剧团登报成立

星火初燃:抗战救亡的文艺觉醒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宜昌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部分青年组织起彝陵剧团,通过戏剧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在此期间,进步青年冷善远在宜昌成立抗日救国社团组织“猛醒社”,自筹经费刊印《猛醒》,不久因宣传抗日救国,被国民党宜昌当局勒令停刊,后创办黎明书店、《海燕》半月刊传播救亡思想,均遭国民党查禁停业。

冷善远与谭兴邦等人研究认为,采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效果最好。1937年暑假,冷善远、陈沫潮、谭兴邦、张家祥等邀请湖北省艺术专科学院毕业生、共产党员陈穆当导演,又到四川中学、四川小学、学院街小学组织了一批以共产党员为主的青年教师和爱国学生,正式组建梅安里话剧组。

话剧组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3岁,其中包括《红岩》中成岗原型、《我的自白书》作者陈然。一年内,梅安里话剧组借用民众教育馆,演出了《八百壮士》《最后一计》《烙痕》和《妇女进行曲》,经过精心排演和宣传设计,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参与到救亡活动,掀起了青年抗日救亡的热潮。

血火淬炼:血色舞台的精神冲锋

1937年前后,国民党当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压制措施。没有合法地位的梅安里话剧组,在鄂西大地第一个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没有祖国的孩子》等剧,激励广大群众踏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随着梅安里话剧组声名鹊起,国民党顽固派看中话剧组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要求将梅安里话剧组合并到顽固派控制的抗敌剧团,被话剧组严词拒绝。为了避免直接对抗,话剧组决定深入到农村阵地,走向街头和工厂,从基层点亮抗日救亡的火种。

1937年末,上海失守、南京沦陷,国难日亟。我党先后成立民先(全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蚁社(全称“蚂蚁社”)和青救(全称“青年救国会”)三大救亡团体,梅安里话剧组全力投入青救活动,宜昌的救亡运动进入新的高潮。

1938年4月,宜昌青救组织遭国民党当局无理取缔,梅安里话剧组被迫暂停活动。为保存救亡团体和党员骨干,话剧组向国民党第六区行政专员公署和国民党宜昌县党部登记备案,将梅安里话剧组改为抗战剧团。不久后,国民党当局指责救亡剧言辞过激,责令剧本需经县党部审查,剧团活动受到钳制。

1938年8月,国民党继续打压宣传救亡的团体,支持抗敌剧团霸占剧场,抗战剧团舞台演出受到限制,仍坚持以短小精悍又鼓舞人心的街头剧进行演出,发起劝募。据统计,剧团共征集致抗日前线战士的慰问信2000多封,征募寒衣300多件。

同年10月,战争乌云笼罩宜昌。抗战剧团深入到荆门、远安、当阳等地农村进行移动演出,白天行军,晚上演出宣传,通过大字标语、抗战图片和漫画展览、教唱抗战歌曲等,激发群众的救亡情绪,不断扩大我党对抗战的政治主张。

1939年初,国民党加强对青年救亡运动的控制,饬令抗战剧团回到宜昌,持续干扰阻拦剧团公演。次年4月初,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下令将剧团改编为湖北省民众抗敌宣传第二队,剧团不愿受顽固派控制,于4月25日以经费紧张难以为继为由,在《武汉日报》刊登自动结束公告。

同年6月,宜昌沦陷。剧团同志转移至四川重庆,部分同志被安排到国民党赈济委员会。在恩施第十救济队工作的同志,被国民党特工队抓捕入狱,其中,何功伟和刘惠馨不幸牺牲。

薪火永续:永不落幕的精神剧场

宜昌抗战剧团活动期间,参与演出人员达210人,在宜昌新生剧院等处公演4次。在枝江、宜都、当阳、远安和四川万县等地巡回演出60多个剧目,演出874场,行程3300公里,观众达11万人次。在沙洋前线抢救难童100多名,老舍、陶行知等人为之题词,剧团将抗日火种撒向了峡江两岸。

剧诉亡国恨,歌痛流亡心。宜昌抗战剧团的经历昭示,抗战精神既在冲锋陷阵的沙场,也在弦歌不辍的舞台。抗战剧团以艺术为武器,坚持团结与奉献的群众路线,树牢坚韧不拔的斗争意识,展现爱国与忠诚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宜昌抗战剧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学院街小学传承剧团精神,开设“红色校史馆”与“少年军校”,将抗战文化融入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剧团事迹被纳入地方党史教育,“艺壮山河”的题词和《抗战剧团团歌》至今仍被传唱,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赓续的实践基地。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珍贵的红色档案,镌刻着非凡来路的清晰印记,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宜昌各级档案部门坚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和宜昌的故事,激励宜昌人民奋楫笃行、坚持不懈,创造出不负革命先辈、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伟大业绩。

三峡日报记者 肖行 初末 通讯员 秦豆豆 瞿章琰

本版图片由宜昌市档案馆、夷陵区档案馆提供

http://epaper.cn3x.com.cn/sxrb/content/202506/28/c316769.html

责任编辑:张国荣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