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任艺萱)6月2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宣布组建8个基于“脑机接口”的重大疾病防治攻关小组,并开设专科门诊与临床研究病房。这项曾被视为科幻元素的医工交叉技术,正通过多学科协作在该院实现临床转化,为抑郁症、心源性猝死等重大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脑机接口是一种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通信的技术,非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只需在头皮外“戴顶帽子”,就能实现大脑与机器“对话”。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忠纯/翁深宏团队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抑郁症治疗,把传统经验性电休克治疗升级为“脑电信号实时调控电刺激”模式。
67岁的退休教师张某患抑郁症1年多,基本无法社交且常有自杀想法,在接受4次脑机接口模式电休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且没有出现记忆问题,还能像以前一样与老友下象棋。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该技术使电刺激参数达标率较之前经验性操作提升50%以上,患者认知损伤也明显减轻,让电休克治疗成为安全、有效、快速的抗抑郁手段。
在心血管领域,江洪/余锂镭教授团队开创了脑机接口技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路径。心脏的跳动受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病理状态下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会加剧心血管疾病发展,而传统手段难以实现无创、精准调控。该团队研发的“Pt 纳米颗粒壳 / 近红外二区”系统,通过无创光调控实现心脏自主神经精准双向调节,动物实验显示可使心脏缺血后室颤阈值提高2.3倍。同时,团队开展了全球首个自主神经调控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前瞻性RC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受试者心源性猝死风险下降71%。多项临床前及临床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团队正整合类脑计算与智能穿戴技术,推动防治手段向可穿戴化、个性化发展,助力我国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水平的提升。
“脑机接口不仅是‘读脑’,更能‘调神经’。” 该院相关人员透露,除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外,基于脑机接口的视觉康复、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卒中康复等多个攻关方向已全面启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