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实习生 潘雅芳 黎霞 通讯员 张梦捷 许阳晨
收案数6000余件,结案率95%以上,平均结案用时33.1天……这一连串优秀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位基层法官对“高质量执行”孜孜以求的追求。
“不啃硬骨头,不算好法官。”这是武昌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姚起荣抄录在桌卡上的座右铭。执行,是各种矛盾最集中的环节,被称为法院工作的硬骨头。他却一头扎进案件执行的一线阵地,长途跋涉、风霜雪雨,一干就是7年。他以抽丝剥茧的韧劲、洞察形势的智慧和拥抱高科技的效率,将“高质量执行”诠释到极致,在破解“执行难”的征途上留下坚实的足印。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他寻找最优解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难”,是法院执行工作的常态。但对姚起荣而言,“难”意味着迎难而上、破冰前行的初心担当。
一起工程款纠纷的化解至今让同事们印象深刻。2024年,在某件企业间债务拖欠案中,申请执行人、某电梯公司负责人老张急需“救命钱”周转,而被执行人置业集团账户一旦被冻结,其核心在建项目也将面临停工,损失巨大。
一边是嗷嗷待哺,一边是命悬一线。一接手案件,姚起荣便敏锐嗅到可能导致当事人双方陷入资金泥潭的停产风险,他并未简单机械地“一拍了之”,而是跋涉车间、工地,细致调研。经济影响评估报告证实了他的担忧。
如何有效破局?姚起荣反复研读卷宗,彻夜思考,脑袋里对案情反复“过电影”。他突破性提出“置换保全”的方案——以被执行人名下足值不动产作担保,置换对其银行账户的冻结,保障其必要资金周转,同时确保申请人权益有保障。
“不行!房子哪有现钱实在?”申请人强烈反对。姚起荣并未气馁。会议室里,他摊开资产评估报告,条分缕析讲透风险防控与利益共同点,安抚双方情绪。“姚法官,我信你!”连续数日沟通,嗓子沙哑,最终换来申请人老张最终同意。和解方案先付一半款项,余款分期,不动产担保置换账户解封。签字当日,首笔款项即到账。
“这既是案结事了,更是盘活了我们两家企业的生机。”双方不约而同送来锦旗。“执行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时刻想办法找到解开绳索的平衡点,才能激活死局。”姚起荣认为,执行工作不仅考验体力和耐心,一定要运用解题智慧,让更多企业轻装前行接续生产。
连外地法院都来“取经”
他构建大数据“导航仪”大幅缩短寻人找物周期
“这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种理念、思维和机制的根本性改造。”作为90后的青年法官,姚起荣主动投身数字法院的建设和使用。借助数智化的手段摁下执行质效加速度。
在一起债务执行案中,卷宗堆满半张会议桌、涉及近百件关联案件的,连经验丰富的老执行员都头皮发麻。债权债务像一团乱麻,房产、设备、担保关系纠缠不清。
“财产线索在哪?处置节点到哪?分配规则如何?”姚起荣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熬了几个通宵。他开发了一张巨大的“资产关系拓扑图”挂上了指挥中心屏幕。用不同颜色、模块和动态进度条,把这团乱麻拆解得清清楚楚。这张图成了行动的“导航仪”。系列案平均执行周期大幅缩短,连外地法院都跑来“取经”。
“面对复杂,别怕麻烦,把数据‘理’出来,它就能替你‘跑’起来。”姚起荣常和团队交流。“被执行人陈某,电话不通、名下无财、行踪不明,如何找?”传统“四查”手段在租赁合同纠纷案中失灵。但姚起荣坚信“雁过留痕”。他发挥热爱高科技的优势,转换思路,不再局限于冰冷的官方数据,转而让多维社会数据“开口说话”。
整合网格员日常信息、物业访客记录、物流寄送痕迹……海量碎片信息在姚起荣手中汇聚、碰撞、分析,逐渐勾勒出陈某的“三维数字画像”——活动规律、消费习惯、临时落脚点。当“画像”精准指向城郊结合部一处出租屋时,姚起荣果断部署收网。
执行干警如神兵天降。面对手机上清晰的“数字足迹”,陈某目瞪口呆,再无狡辩,当场写下悔过书并付清欠款。一场“人海寻踪”在数据天眼之下迅速终结。
他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利用大数据对“红黄蓝”案件分类管理实现繁简分流,团队执行完毕率同比提升10%;“专家会诊”平台汇聚多领域智慧,成功让价值8000万元的厂房设备通过“租赁经营+动态评估”焕发新生,债权人受偿率提升27%……
“老赖会‘隐身’,但数据不会撒谎。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它,让它成为追踪的‘眼睛’。”姚起荣推动建立的数字“画像”机制,使武昌法院执行局查人找物平均耗时缩短19天,案件办理周期大幅下降。
每一起小案,对当事人都是天大之事
他当好守护民生温度的“暖心人”
“每一起小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之事。”姚起荣反复叮嘱自己,民生案件虽“小”,却关系“大”治理。一定全力以赴,用有力量有温度的行动效果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反光太刺眼,我这老花眼,白天都不敢靠近阳台。”不久前,七旬的孙婆婆递上执行申请书,迫切诉求某置业公司更换家中那扇玻璃门。
姚起荣拨通置业公司的电话,却被对方以“小区统一安装”为由拒绝。姚起荣决定眼见为实。一个午后,他带着书记员走进孙婆婆家。阳台那扇玻璃门将阳光猛烈反射,室内白花花的一片,老人摸索行走的身影让他心头一紧。
姚起荣下定决心,再次联系置业公司负责人,经过多轮协商,最终敲定方案:由公司出资,姚起荣协助孙婆婆挑选更换玻璃。一块块比对、挑选后,一款透光性好、反光极低的防眩目玻璃被选中。
安装当日,姚起荣再次到场。看着工人卸下旧门,装上新玻璃,阳光化为温暖柔和的光晕。“好了!真好了!不扎眼了!”孙婆婆紧握姚起荣的手,连声道谢。老人舒展的眉头,是对法院执行最好的肯定。
“民生无小事,一扇门,一束光,都连着民心。”姚起荣在工作笔记中写道,照亮执行路,有时需要的不是雷霆万钧,而是这缕穿透生活缝隙、温暖人心的微光。
“公司的实际经营地就在武昌,我的案子应该在武昌执行,但我不敢去拍照取证,他们可能会动粗。”劳动者谭某捏着胜诉的仲裁书,站在执行立案窗口前,欲言又止。这一幕被路过的姚起荣看在眼里。他把谭某请到接待室,倒了杯热水:“别急,慢慢说,有法院在。”谭某哭诉对人身安全的担忧。姚起荣没有一丝推诿:“地址给我,我们去核实!”当天下午,他和书记员就出现在谭某提供的地址前,“咔嚓”一声,取证完成。确认无误后,迅速立案、冻结款项。当姚起荣把立案通知书交给谭某时,她眼泪夺眶而出,连声道谢。
“民生小案,背后是百姓的身家性命。我们主动一步,群众的安心就多一分。”姚起荣在案卷备注里写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