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6月19日零时,S18武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正式结束近三十年的收费历史。
这条连接华中地区最大航空枢纽的交通动脉卸下收费杆,对市民而言,出入机场每次少掏10元过路费;对物流企业而言,更是真金白银的利好。
又一个我们熟悉的收费站悄然退出城市舞台,直接惠及盘龙城、东西湖等片区百万居民,如果担心拥堵,S19武汉天河机场二通道仍按正常收费通行,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支撑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发展。而当车流从日均数万辆增长到数百万辆,城市经济规模从百亿级进入万亿级,一些收费站渐渐成为“梗阻点”,不仅延缓了交通流速,还在无形中制约着经济要素自由流动。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将已收回投资的交通设施转化为普惠性公共产品,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涌动,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今天的城市,越来越需要通过更高效的城市治理、更活跃的经济生态来创造价值。当S18武汉天河机场高速的收费岗亭被拆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又一条免费通途,更见证着城市如何在一路驰骋中不断书写新的发展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