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今年6月9日,我们迎来第十八个国际档案日。为传播档案文化,生动讲好红色故事,黄州区档案局、黄州区档案馆联合黄州区融媒体中心,聚焦黄州红色人物,精心推出档案编研成果系列展示。让我们一同品读红色档案故事,从红色印迹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为加快“三城”建设、加速主城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您的关注!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青春赤子 1896年1月4日,陈潭秋出生在黄州区陈策楼一个书香家庭,父祖皆为私塾先生,少时就立下了报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自喻“深潭逢秋”:陈潭秋从小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而且受他的五哥陈树三影响很大。陈树三是同盟会员,思想进步,参加过辛亥革命,很关心陈潭秋的学业和成长,他常常教育弟弟,不要死读书,要有远大的理想,救国救民的抱负。一次,陈树三告诉陈潭秋:“你的名字叫陈澄,就是要澄清浑浊世界的意思,你长大后,要努力去澄清这个世道。”听了五哥的这段话,陈潭秋颇有感触地说:“那我就要像秋天的潭水一样,清澈见底,用自己的明亮改变这个混浊的世界”。此后,陈潭秋以深潭逢秋自喻,给自己取了潭秋的号,潭秋的名号也就此传开来了。 憧憬“工人之国”:1916年秋,陈潭秋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他经常去学校图书馆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并常与同学们谈论救国救民的道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陈潭秋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兴奋异常,他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中国也要像俄国一样成为“工人之国”。为了让“工人之国”早日在中国成为现实,陈潭秋开始关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工人,还同普通劳工一样做工。他和刘子通、黄负生以“刘云生”的笔名在1920年9月1日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发表了题为《汉口苦力状况》的调查报告,是我国最早关注工人生活状况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建党先驱 1920年秋,陈潭秋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 助力初创武汉党组织:1919年夏,陈潭秋到上海参观学习交流五四运动的经验。在上海,陈潭秋与同为大别山南麓人士的董必武相识,共同形成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结下了终身不渝的革命友谊。他们商定回到武汉后,要一起“办报纸、办学校、鼓吹革命、教育青年”。1920年8月,陈潭秋、董必武等同志在武昌抚院街(现民主路)97号举行会议,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党组织秘密建立后,还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建武汉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武汉星期评论》,培养革命人才、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陈潭秋和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朽功勋。中国共产党创建后,武汉地区党组织在陈潭秋、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二七”大罢工,声震中外。 播火大别山:1920年春,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建立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武汉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陈潭秋曾教育学生说“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懂十月革命,就等于是聋子、瞎子,找不到路。”武汉中学有很多学生来自鄂东地区,在董必武、陈潭秋等的培养教育下,他们中不少优秀青年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先驱,点燃了大别山武装割据的熊熊烈火。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年11月,陈潭秋回到家乡成立陈策楼党小组。1922年春,陈潭秋再一次回到陈策楼发展党员,而此时,林育南、恽代英在黄冈成立的共存社在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宣布解散,在黄冈本地的共存社成员肖人鹄、胡亮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陈策楼党支部,隶属中共武汉区委,机关设在陈策楼聚星学校。陈策楼党支部是湖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4年,陈潭秋又指导黄冈成立了特别支部委员会(即临时县委),陈学渭兼任“黄冈地方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机关设在陈潭秋家中。黄冈党组织的建立是大别山地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起点,为鄂东乃至大别山地区革命风暴的到来进行了组织上的准备。 转战南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破裂,全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陈潭秋奔走呼号,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阴谋,抨击党内右倾错误。他不畏牺牲,转战湖北、江西、上海、顺直(京津冀)、山东、满洲(东北三省)、江苏、福建等地,配合南昌起义、准备秋收暴动、巡视地方、整顿恢复党组织、保障中央苏区给养……陈潭秋身负重任,行程万里,初心如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苏区征粮——“人民的好粮食部长”:1934年1月,陈潭秋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那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激战正酣之际,保证红军粮食供应任务异常艰巨,责任重大。陈潭秋担任粮食部长后,注重从实际出发,反对“大人小人每人一升,大户小户每户一斗”的平均摊派和强征硬索,他还要求各区、乡征粮员要善于发现隐瞒粮食、暗地里搞贩运的粮食大户。 “对敌人要仇恨,对群众要爱护。”这是陈潭秋的口头禅。在征粮借谷工作中,陈潭秋改进了征粮办法,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当陈潭秋率领的中央粮食工作队来到福建长汀镇时,由于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也是出于对陈潭秋的信赖,这里很快集中了许多粮食。但是陈潭秋曾在长汀调查,了解到群众仍然很困难,就说“筹粮一定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要注意筹粮不能影响群众的生活,不能让群众挨饿”。最终,大家通过讨论,一致同意,向群众征购三分之一,借三分之一,退回三分之一,并向群众致谢。政策一经宣布,长汀镇群众欣喜不已,奔走相告:“潭秋部长经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生活,真是我们的好粮食部长。” 闽西负伤——“共产党人都是铁打钢铸的”: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陈潭秋被留下,任中央分局组织部长。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精神,接受陈毅和陈潭秋等同志的正确意见,决定把干部和红军分为九路,分别向闽赣、闽西、湘南、赣粤等边界山区突围,开展游击战争。陈潭秋、谭震林率领红军二十四师的一个营,共约四百余人向闽西突围。一天拂晓,部队刚刚驻扎下来,国民党军队两千多人,就包围了陈潭秋、谭政林率领的四百多人队伍。由于敌我悬殊,陈潭秋叫谭震林发布突围令,沉着坚定地说:“共产党人是铁打钢铸的,即使遇到天大困难,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一定要活着冲出去。”说罢,他率领一个警卫班,连续朝天打了三枪,把几十倍于自己的敌兵吸引到一边,成功掩护了整个部队的突围。而后,在一次夜间行军中,陈潭秋抓住藤蔓攀爬悬崖时,不幸失足掉下崖去,受了重伤,右耳廓被挂掉,脚趾也跌断了,昏迷过去。同志们找到他后,才将他救活。 血洒新疆 闽西突围后,陈潭秋到达上海,奉党中央指示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5年8月,受命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939年5月,奉调回国,途经新疆乌鲁木齐。党中央电示他留疆工作,任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建设新疆、培养军事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陈潭秋最后的岁月谱写了他大义凛然、誓死不屈的光辉篇章。 1942年,陈潭秋在新疆工作时,军阀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并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9月,陈潭秋被捕。在狱中,陈潭秋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敌人逼迫他“脱党”,使用坐飞机、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连续数十天对他昼夜审讯,进行非人折磨,穷凶极恶的敌人使尽了所有招数,也没有从陈潭秋口中得到任何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盛世才见酷刑不起作用,又想尽办法利诱,几次给陈潭秋打电话,并虚情假意地说,只要陈潭秋听从劝告“揭露”苏联,承认罪名,就能安排陈潭秋和妻子、孩子一起生活。陈潭秋不为所动,痛骂盛世才,盛世才警告陈潭秋,再不听劝告就无出路,陈潭秋把电话机狠狠地摔在地上坚定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头可断,血可流,志气不能丢。”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陈潭秋当选为中央委员,当时的代表们并不知道,早在一年零九个月前,陈潭秋已经被盛世才秘密杀害,告别了全党同志,时年47岁。陈潭秋同志长期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白区到苏区,从国内到国外,他对党忠诚,坚贞不屈,舍生取义,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作者:黄冈市档案馆胡岚、阮超;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陶杨。 刊登于《档案记忆》2022年第6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