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日,武汉情智学校的张馨语同学被“双一流”河南大学单招优先录取了!像张同学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每年学校凭借综合素质和特长优势被重本大学录取的案例层出不穷。今年,当很多学生忙于纯文化高考时,该校武术单招班的学生全员100%被重本院校录取——他们从零基础起步,因兴趣被学校发掘并精心培养,历经三年终于圆梦理想大学。
家长圈热议着“逆袭故事”。情智高中高三学生张同学,凭借武术特长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通过河南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成为邻居口中“不用挤高考独木桥”的幸运儿。在情智学校,许多学生通过天赋发掘与特长培养实现了名校梦:张馨语被河南大学录取,袁诗颖考入扬州大学,李义甜、吴奕霏等多人被武汉体育学院录取,叶俊贤、谢帛轩等分别被沧州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录取。后续还将有书法、舞蹈、音乐等特长学生陆续传来名校录取喜报。
一、家长圈的“反内卷”选择:兴趣特长才是孩子的终身“铁饭碗”
“我在高校工作,见过太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武大教授家长苏山的话直击教育痛点。
纯文化升学的“后劲不足”:邻居家孩子高考600分考入重点大学,却因缺乏热爱而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甚至毕业后依赖家庭;而情智学校的毕业生多有理想信仰,在大学积极进取——有的读研读博,有的选修双学位,更有未毕业就被企事业单位提前录用的案例。
兴趣驱动的成长蜕变:学武术的小李曾对学习毫无兴趣,在情智学校专注武术学习后,为研究理论主动阅读古籍;学书法的小露因接触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课成绩;学舞蹈的小尹告别手机依赖,形体与成绩双提升。
国家需要的“跨界高手”:教育部扩招的29个专业(如武术、书法、非遗保护等)均要求“专长+文化”复合能力。情智学校注重跨界培养,例如学少林拳需研究唐代武术史,练太极需懂中医经络,这种能力正是双一流大学看重的。被扬州大学录取的袁诗颖,正是凭借“武术特长+理论素养”形成独特竞争力。一位企业家家长分享:“儿子以前怕背书,现在为研究武术理论主动啃完《周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正是情智学校打动家长的核心。
二、从“兴趣”到“录取”:这所高中如何让特长变成“升学王牌”?
像寻宝般发掘学生闪光点。学校开设武术、书法、传媒、舞蹈等10余门兴趣课,鼓励学生尝试。如可可同学数学曾仅考50分,却在舞蹈社团崭露头角,学校为其定制“文化课+舞蹈训练”计划,最终被武汉音乐学院录取。张同学、李义甜等学生也因特长被精准培养,在单招中脱颖而出。
精准对接大学专业与国家需求。老师深入研究扩招专业招生要求:例如河南大学武术专业既考招式,也考文化理解。因此,学生练拳后需撰写“武术中的爱国精神”等主题论文,甚至走进社区教老人打太极,这些经历均成为单招“加分项”。针对传媒专业学生,学校安排新文闻采访、摄影等实践指导,助力专业能力提升。
让热爱成为终身事业的起点。被武汉体育学院预录取的小胡,在学校推荐下师从省武术队教练,目前已在新华路体育中心担任武术助教;霏霏被武汉体育学院录取后,开始参与体育赛事组织工作,提前为职业发展铺路。
三、为何大学教授、文化人、企业家家长都选择武汉情智特色高中?
“我们这代人吃够了‘唯分数论’的亏。”文化名人家长李女士的话颇具代表性。
顺应国家人才需求:社会稀缺的是武术教育者、非遗保护者、艺术传播者等专业人才。情智学校毕业生中,有人投身武术教育,有人研究运动康复,均聚焦国家重点发展领域。“顺国家之势培养人才,必定人顺国昌!”
(湖北日报客户端汉阳频道 通讯员熊苹茜)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