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段哭闹、一次打架、几句学舌模仿……短视频里看似天真无邪的孩子,正在被操控演绎着“流量剧本”。他们或被浓妆艳抹、扮成人形玩偶;或被设定剧情、上演“家庭矛盾”;甚至还有孩子在镜头前疯狂进食,只为博取更多“点赞”与“打赏”。而在这些短视频账号背后,是逐利的MCN机构和摇身一变成了“经纪人”的父母。
孩子天真无邪的面孔,本该承载纯粹的童年记忆,怎能变成收割流量的“人设标签”?亲子账号本是记录成长的温馨角落,如今却沦为被操控的“生意场”。从“儿童测评化妆品”到“暴饮暴食”“争宠打架”,种种不当内容早已远离亲情与真实,甚至触碰法律红线。这不仅是一场对儿童权益的消费,更是对社会伦理底线的挑战。
这种乱象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对“童年经济”的赤裸逐利。一些家长将孩子当作家庭致富的捷径,一条短视频广告报价动辄上万乃至十万,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部分父母不惜辞职全职运营账号,让孩子日更视频、配合表演,甚至为此停学。“宝宝”们的衣着、玩具、用餐,统统被包裹在商品标签之下,“生活”变成“剧本”,“成长”沦为“营销”。部分平台仍在以“榜单激励”“流量扶持”等形式推波助澜。在一些机构眼中,孩子成了“IP资源”,可策划、可打造、可批量复制。而本该为孩子提供保护的家庭与平台,在商业利益面前却往往成了“共谋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不是商品,更不是用来填补家庭收入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一旦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被裹挟进流量游戏,便是对法律与良知的双重违背。有关专家也指出,即便家长和孩子“自愿”,也应建立清晰的评估机制和法律红线,对10岁以下儿童拍广告、带货变现,应全面禁止;对10岁以上孩子的商业参与,也必须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与审查程序。平台也需承担起应有责任,加大审核,遏制流量算法对儿童内容的无序扩张。
童年只有一次,不应被“带货热潮”抢走,也不该在点赞数与销售额中被“透支”。真正的成长,不是被围观出来的“剧情”,而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绽放的点滴。真正的亲子记录,也不该是被“包装剪辑”的素材,而是有温度、有陪伴、有尊重的家庭故事。别让镜头成为孩子的牢笼,别让童年被流量异化为一门“生意”。保护孩子的权利与纯真,才是成年人最大的责任。让亲子账号真正回归“亲情”初心,让孩子在没有滤镜的世界里,自由生长,这,才是最值得“点赞”的模样。
(作者:邓村乡人民政府 高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