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阅读提要
不独断不等于无主见,本质上就是要求“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作用,使“多种声音”出“音量”,汇“多种声音”为“力量”。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开班,释放了“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的优秀县委书记”的鲜明信号。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县委书记作为“班长”,要带好班子,发挥“主心骨”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一个不等式:不独断不等于无主见。
何为独断?独断是对民主集中制的破坏,是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该执行的程序不执行,该采纳的意见不采纳,是作风不严不实的表现。县委书记作为县域治理的“关键少数”,在工作中应充分听取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的意见。搞家长制、“一言堂”,搞拍脑袋决策、个人专断,会导致民主得不到充分保障,权力受不到有效制约。领导干部一旦独断专行,不尊重发展的科学规律,不注意听取有益的建议,在决策时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就会给当地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何为主见?主见是对事情或问题,心中有数、心里有底,有明确的判断、有清晰的认识,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在县域,不论是地方经济发展、文明建设,还是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县委书记都应充分熟悉情况,对矛盾问题深刻洞悉,采纳有益之声,掌握应对之策。没有主见,往往是对工作的认识不足、抓工作的能力不够;没有主见,也可能是不愿意直面矛盾问题,斗争意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没有主见,还有可能体现为把皮球推给上级部门,将决策部署一拖再拖,最终贻误发展良机。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结果就会是虚耗精力、事业受阻。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的一篇文章中,把民主集中制比作交响乐: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就应该成为这样的指挥,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从而使领导集体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人民利益。不独断不等于无主见,本质上就是要求“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作用,使“多种声音”出“音量”,汇“多种声音”为“力量”。不独断不等于无主见,关键是要认识到,仅仅做到不独断是不够的,如果充分发挥民主、充分听取意见之后,结果还是处于“无主见”的状态,工作思路和举措仍然出不来,这就不能说掌握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就谈不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推动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上,既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又当断则断、果断决策,才能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才能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中,聚共识、明思路、增合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