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荷兰教授为何来了又来 大美湖北与全球智库“双向奔赴”
湖北日报 2025-05-13 07:02:0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新

“我几乎每年都要来,每次都行程满满,因为湖北每天都不一样。”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弗兰克·范·哈梅伦说。5月12日,3位提前抵达武汉的荷兰教授马不停蹄,为学生作讲座、感受湖北美食美景,还计划参观盘龙城遗址。

“中国的文化令人沉醉。”同一天,格鲁吉亚教育、科学和青年部副部长巴娅·克维茨亚尼抵达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兴致勃勃地体验中国书法、剪纸艺术,欣赏汉服表演,聆听古筝演奏。

这些知名学者为学术交流而来,更是为见证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球实践而来。

荆山楚水,具象体现中国文明

2013年,弗兰克初抵武汉时,百万大学生的城市规模令他震撼;2025年,他更关注这座城市的数字脉动。

重返江城,勾起了弗兰克的美好记忆。十多年间,他几乎每年都会来湖北。2018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武汉度过了四个月时光。从学生到老师,从食物到音乐,从博物馆到大街小巷,从东湖到黄鹤楼……武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巴娅·克维茨亚尼有着同样的感受。她说:“我对中国文化、中国朋友都很熟悉。花很多时间和耐心在文化上,很珍视自己的文化,这让中国人显得非常特别。”

第一次来汉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生物信息学副教授哈里玛·穆希卜即将到访黄鹤楼等名胜,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好奇:“我希望借此机会了解这里的人们对什么感兴趣,与湖北高校开展合作。”

“我会鼓励我荷兰的学生来中国,也会鼓励中国学生到荷兰去交流学习。”弗兰克深知人文相亲的重要性,“我每天都要跟学生一起吃午饭,我们谈论阿姆斯特丹,谈论学生的家乡,他们的父母,我的孩子……除了科学教育,这种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也非常重要。”

奔腾的长江、浩渺的东湖,收藏国之重器的湖北省博物馆、千古名楼黄鹤楼……湖北以其大开大合的独特气质,展示着千湖之省的美;高校云集、科研扎堆、商贸往来频繁,生机勃勃的湖北充满活力;飞驰的高铁、聪明的人形机器人,不断创新的湖北日新月异,以独特的风貌吸引着全球来宾。

在弗兰克心中,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湖北,是中国文明的具象体现。他希望,通过教育这个窗口,促进两国文明交流。

千年文脉,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在2023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秉承开放包容、协同共生的理念,湖北构建全球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响应全球文明倡议,引领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话高质量发展愿景。

十余年间,弗兰克和黄智生两位荷兰教授多次来到武汉,分享教育经验和前沿理念,鼓励知识共享与学术创新,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

最让弗兰克印象深刻的,是一群勤奋刻苦的大学生。他发现,中国学生有着充足的学习动力,他们很有干劲,这促使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一点欧洲学生必须向他们学习。”弗兰克坦言。

巴娅·克维茨亚尼谈起我省教育也充满赞赏。她说,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这就体现了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不仅是大学,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各个地方,都能看到教育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湖北不断实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搭建教育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合作桥梁。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非洲内罗毕大学等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到访湖北,共商合作项目。湖北40余所高校的负责人先后赴30多个国家开展交流访问,让全球看到湖北的“千年文脉”。

科教、文旅、商贸……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荆楚大地展开。前不久,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向全球来宾展示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

这片热土,荷兰教授来了又来,正是对中国教育数字化全球贡献的最佳注解——这里既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更有“美美与共”的文明担当。

责任编辑:杨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