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邹亚琴)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成功运用其首创的“3S”技术——“小血管鞘”(small sheath)、“短时间”(short time)、“小创伤”(small damage),为一位80岁高龄患者实施高难度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拆除了致命威胁,更保住了内脏的4大“生命通道”。
七年前,武汉的张先生曾因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命悬一线,植入胸主动脉支架后才侥幸逃生。然而,术后他未遵照医嘱定期复查。今年4月,在一次体检中,张先生被查出腹主动脉处已形成一个直径达8厘米的巨大夹层动脉瘤。这颗体内的“炸弹”瘤壁薄如蝉翼,剧烈咳嗽都可能引发破裂,更糟糕的是,它恰好位于供应肝脏、脾脏、肠道和双肾的4根重要动脉处。
传统治疗手段陷入两难困境:若常规植入腹主动脉支架隔绝瘤体,4根“生命通道”将被完全封堵,导致多个脏器坏死;而开放手术需要开腹切除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创伤大、恢复慢,对80岁的高龄患者来说风险极高。
面对这一血管外科界“天花板级”难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团队决定运用首创的“3S”技术理念实施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3S”技术即“小血管鞘”(small sheath)、“短时间”(short time)、“小创伤”(small damage)。与常规“四开窗”技术需胸部切开显露粗大动脉、植入大血管鞘不同,“小血管鞘”技术仅需穿刺肱动脉,既降低外科切口创伤,又避免大鞘对脑动脉血流的阻挡,大大降低术后脑卒中风险,对高龄和合并脑血管病史患者极为有利。
术前,专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主动脉CTA数据1:1还原透明血管模型,在支架上精确确定四个血管分支的位置和大小,绘制出“血管地图”。术中,团队通过大腿处微小穿刺口,将特制支架送入腹主动脉,支架到达预定位置后自动膨胀展开,预先设计的四个“窗口”精准对位四根分支血管开口。整个手术无需开胸剖腹,仅耗时3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立即清醒,无需住重症监护室直接回病房,第二天即可下床,五天后康复出院。
邓宏平教授提醒,所有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后要定期复查血管情况,并遵医嘱酌情延长复查时间。如突发胸背痛、腹痛等要及时就诊,有高血压、慢性便秘、慢性咳嗽等也需要及时规范治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