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党建“红”映侗寨“绿”,野椒园的振兴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23 17:33:57

图片

走进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风雨桥上侗歌悠扬,古寨院落干净整洁,露营基地游人如织。作为恩施州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该村近年来通过强组织、精治理、兴产业,这个曾经藏在深山里的侗乡村寨,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强基铸魂:锻造引领发展的“红色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我们始终聚焦组织振兴这个关键,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把支部建在侗寨中。”省委军民融合办驻村第一书记韩智勇说道。

该村以“头雁工程”为抓手,立足把村党支部建强,选拔致富能人、返乡创业者进入村“两委”班子或村级后备力量。坚持加强干部素质提升,近年来驻村干部先后有4人被提拔,村干部中有3人被录用乡镇公务员、1人进入国企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双培养”机制,将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村组骨干。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古建筑保护等党员示范岗,党员参与景区服务超万余人次。

同时,该村创新开展“红色熔炉”教育,组织党员赴板栗园大捷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大力开展人才培育、技能培训,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设立教育基金资助优秀学子,建立“田间课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搭建电商孵化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24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4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享的“善治格局”

“大家马儿大家骑,我们通过分类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致富带头人、红白理事会会长、技术能手、行业专家为“寨佬”,参与调解矛盾纠纷、政策宣讲和环境治理,有效促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杰介绍道。

“冷佬的锣鼓一响,比开会通知还管用!”在鼓楼,“寨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传承人冷浩然,敲着薅草锣鼓唱新编的《村规民约歌》,以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方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

基层治理关键在共建共享,“寨佬”们通过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共同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整治“无事酒”等工作有机结合,着力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联合法庭、自然规划所等部门,成立“法润侗寨”工作站,建设村民“看得见”的普法阵地,结合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林权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有针对性宣传“用得上”的法律知识,不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作为全国文明村,全村还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寨佬们广泛收集村民意见,针对院落环境卫生整治、美化亮化提升、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等内容,在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持续打造干净、整洁人居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农村庭院“微景观”,美化庭院“微环境”,实践探索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子。

产业融合:趟出富民强村的“特色路径”

清晨,野椒园村风雨桥上传来悠扬的芦笙声,村民颜秋正带着侗族大歌表演队排练。“去年接待游客演出80多场,每场能挣200元哩!”她擦拭着银饰头冠笑道。这支由村党支部组织的表演队,正是野椒园“党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化是侗寨的灵魂,该村探索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带动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文化挖掘上,以拥有200余年历史的张氏、杨氏侗寨为依托,组织人员编写《人间秘境 野椒园》书籍,创作张氏杨氏古侗寨赋,修缮侗族特色的风雨桥、鼓楼等特色建筑,不断充盈村庄文化底蕴,创建了全县唯一的省级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基地。

邀请专业民俗老师到村开展侗族大歌、拦门酒等培训,组建侗族表演团队,先后承接家风家训及廉政教育活动700余次,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让群众提前吃上了“旅游饭”,进入了“演艺圈”,获得了演艺收入。

此外,还全力开发“非遗体验+红色研学”线路,建设民俗文化展示馆和国防科技展示馆,向公众展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我国国防科技建设成就,被评为州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宣恩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党组织+市场主体+农户”机制,打造合拢宴、露营等旅游品牌,创建野椒园国家级3A景区,甘溪露营基地火爆出圈,日均人流量达2000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营业收入60万元的同时还带动村民农产品销售。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野椒园村示范引领的作用,从侗寨鼓楼到红色讲堂,从绿水青山到富民产业,把党建引领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主线,串联起侗乡振兴的全景图”。该乡党委书记谢迭胜介绍道。

责任编辑:于露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