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民营企业追债,为何这么难?
湖北日报 2025-04-22 08:04:55

阅读提要

许多民营企业,往往被一些政府部门、国有大企业拖欠账款,有苦难言。“边清边欠”的恶性循环,暴露的是诚信意识、法治观念的欠缺。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边清边欠”“清完又欠”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时有发生,让拖欠民企账款这一老大难“按下葫芦浮起瓢”。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为何民营企业追债这么难?“回款难”“回款慢”“被欠薪”等现象,对民营企业发展是致命打击。许多民营企业,往往被一些政府部门、国有大企业拖欠账款,有苦难言。由于欠款方的特殊性,以及自身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民营企业的账款追讨之路往往充满艰辛。重拳清理之下,有的欠款单位打起太极,采取边清边欠的迂回策略,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从根源上、机制上解决拖欠民企账款问题。

“边清边欠”的恶性循环,暴露的是诚信意识、法治观念的欠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法治经济的建设基座不容撼动。对一些地方政府而言,应以自身诚信引领社会诚信,切不可因失信而伤民营企业的心。在一些地方建设工程上,不能脱离当地财政能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能让民营企业成为最后“接盘侠”。对一些大型国企来说,既然是龙头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不能以大欺小,要严格遵守合同约定,规范和优化支付管理制度,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拖欠账款问题。

根除“边清边欠”的根源,才能既还上历史欠账,又预防新的欠账。把“清”的工作做彻底,需要充分摸排情况,建立台账管理,让欠款“限时清零”,切不可今日推明日,明日拖后日。把“欠”的预防机制建扎实,需要进一步健全清欠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加大追责力度,健全问责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增强黑名单的震慑力。治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增强主体负责、规范行业自律,需要把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协同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民营企业的权益才能更好得以保障。

备受关注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除了完善监管措施、规范支付行为,在惩戒措施上,《条例》进一步细化: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对机关、事业单位在公务消费、办公用房、经费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对大型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融资获取、市场准入、资质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并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的公示手段,对拖欠者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

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让民营企业拥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着力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让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能力被充分激发,更好托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陈玉萱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