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肖杨、通讯员吴一篇)4月18日,天门市召开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座谈会议,提出对5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开展集中攻坚,力争在7月1日前,全市593个目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
去年以来,天门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动员593个村通过全面加强“三资”运营管理、深挖土地资源推动土地流转、鼓励村党组织领办服务实体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已有54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占目标村总数的91%。
彭市镇罗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罗桥村党支部书记马彩成创新推出“板凳会议事法”,白天走访农户、夜晚召开小组会议,累计召开30余次村民大会,通过“调换高效田块+政策宣讲+三田制”,把村组自然禀赋好、方便耕种的田调给群众,成功化解土地流转难题。
接着,马彩成带领群众成立黄沙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将农户纳入产业发展链条,通过“整体流转、合作经营、规模种植”三种方式,实现整村180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入股、就业、分工等多元化增收。
“现在,我们以虾稻共作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形成近3000亩产业带,还与多家农业企业开展订单农业,注册‘黄沙湖香满屋’品牌,今年正大力推广虾稻种植模式,预计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过20万元。”马彩成说。
“经过摸底发现,天门仍有5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未过10万元,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天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正德介绍。
为此,该市抽调精兵、组建专班,深入各村进行调研,分片召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座谈会,分析村级“三资”、土地流转、领办合作社等情况,掌握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突出矛盾问题等,精准划分村级类型,逐村明确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一村一策”制定发展计划,实行清单化管理、责任化推进。
增加村集体收入,关键是要激活“造血”功能。下一步,该市将通过做实“三资”、土地、市场三篇文章,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三资”方面,借助湖北数字农经平台,持续加强“三资”管理,动真碰硬整改“三资”突出问题,确保“三资”收益颗粒归仓;
在土地方面,大力实施小田并大田,招引市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农户私下流转土地行为;
在市场方面,鼓励村集体创办服务实体、成立劳务公司,承接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