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刘禹)4月16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复诊室内,22岁的小贝(化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位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CD)患者,经过该院口腔科主任彭友俭教授团队的创新治疗,成功摆脱了困扰了她7年的严重口腔颌面畸形问题,重获咀嚼功能和清晰发音。
彭友俭介绍,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作为一种发病率仅1/100000的罕见遗传疾病,以锁骨发育不全、颅骨缝闭合延迟为特征。权威数据显示,约90%的CCD患者伴有复杂的口腔颌面畸形,包括乳牙滞留、恒牙埋伏、多生牙丛生等“三联征”,导致患者面临咀嚼、语言、社交等多重生存困境。
“吃最软的面包都要嚼十几分钟,喝粥时汤水会从牙缝漏出。”小贝的母亲哽咽回忆道,“孩子不敢开口说话,怕别人笑话她的‘怪异发音’;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害怕被嘲笑‘缺牙怪’。”青春期的自卑与孤独,让这个本该灿烂的年纪蒙上了阴霾。
在辗转全国多家医院无果后,小贝一家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根据口腔全景片,她的乳牙滞留、埋伏恒牙及多生牙数量均异常增多。15岁的她,本应全部替换的乳牙仍有10余颗未脱落,而埋伏的恒牙如同“地雷阵”般深藏牙槽骨中。更棘手的是,多生牙的挤压导致正常牙齿错位,甚至完全无法萌出。经过综合评估,彭友俭教授建议她接受“双循序渐进法”治疗。
传统的CCD诊疗通常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开窗牵引术,存在创伤较大、治疗周期较长等缺陷。通过其团队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双循序渐进法”,通过分阶段微创手术和正畸治疗,在7年间为小贝实施6次微创手术、23次矫治器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彭友俭教授会用动画和模型讲解治疗进展,鼓励小贝参与治疗决策。最新复查显示,小贝的咬合功能恢复达正常水平90%,面部美学指标改善72%。
“现在我能吃苹果,啃玉米,说话也清楚了。”小贝不仅恢复了口腔功能,更重拾了生活信心。该创新疗法避免了传统全麻开窗牵引术的创伤,更适应中国患者的体质特点和心理经济需求。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