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宣恩:经纬交织处见千年文明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18 10:03:1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海)在鄂西武陵山腹地,贡水河蜿蜒穿行。晨雾尚未散去,宣恩的篮采诗织锦坊里已传来“咔嗒咔嗒”的声响。设计师兼熹南锦品牌创始人马西沐,以古法匠染技艺织就土家锦绣,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千年经纬里的文明密码。宣恩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賨布”贡品传统。考古学家在酉水流域出土的汉代织锦残片,其斜纹平梭结构与现代西兰卡普惊人相似。古法匠染技艺,要经过浆煮、染色、晾晒、编织等十几道工序,历史悠久,花纹独特。西兰卡普,是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编织而成的手工织锦,制作工艺复杂,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在土家族语中意为“铺满鲜花的被面”。

“每根丝线都藏着我们族人的眼睛。”马西沐轻抚着织机上未完成的图案解释。土家织锦的传统纹样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纹象征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台台花纹记录着白虎崇拜的族源记忆,阳雀花则凝固着春耕秋收的农耕智慧。

织机声中的文化融合。在研习古法匠染的漫长岁月里,马西沐对传统技艺的工序早已烂熟于心,并巧妙利用天然色素用于织染,将非遗织染技艺与宣恩茶文化融合,创立了“宣恩贡茶染”非遗技艺产业品牌——中国蓝采诗,赋予织物独特的茶香与温润色泽。

不仅如此,她还大胆创新,将“万物皆可染”的理念融入古法匠染,推出茶染皮衣、靛蓝织物等产品,尽显东方魅力,为土家织锦传承开辟新路径。

织就文化自信的新图景。在熹南锦,非遗不再神秘遥远。手提包、钱包、服饰等充满西兰卡普元素的周边产品,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欣赏非遗的魅力,将土家故事“穿”在身上。市民游客还能亲身体验贡茶染、黑茶染等 “自然染”,或在此开展研学活动,探寻草木初心,感受天然染料在织物上留下痕迹的奇妙。其作品《熹南锦新凤穿牡丹蝴蝶香旗袍》不仅登上了伦敦博物馆的展台,还被英国皇家典藏,让世界看到宣恩土家织锦的价值。

从深闺中的嫁妆到世界舞台的艺术品,宣恩土家织锦的经纬线上,不仅缠绕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编织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中国智慧。正如织娘们常说的那句土家谚语:“太阳歇得,月亮歇得,织女的梭子歇不得。”在这永不停歇的穿梭声中,古老文明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未来,宣恩将继续书写非遗传承的精彩篇章,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能与时代共鸣的鲜活生命”。

责任编辑:张译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