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市第八医院消化与代谢系统疾病纳米医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举行签约仪式。(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湖北日报讯(记者马文俊、通讯员赵梦昕)4月15日,武汉市第八医院,医疗机构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正悄然改写区域医疗创新的版图。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武汉市第八医院正式签约,共建“消化与代谢系统疾病纳米医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这一合作,不仅是江岸区启动“彼岸计划”的重要成果,更标志着该区医工交叉从实验室迈向临床的“最后一公里”正加速打通。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武汉市第八医院科教科主任刘艳反复提及这一理念。作为湖北省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强院,该院手握多个“硬核”资源:积累18年、近19万例的结直肠肿瘤标本库,以及每年超1.3万例的高难度手术数据库。如何让这些临床数据“活起来”?
答案藏在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中。双方将围绕纳米药物制剂、医疗器械、检测材料三大技术平台,重点攻关结直肠癌早筛试剂盒、肥胖代谢AI干预系统等临床转化项目。
“我们计划利用标本库开发多组学早诊试剂盒,构建器官药敏模型,将早癌筛查率有效提升。”刘艳介绍,华科大在纳米载体靶向治疗领域的突破,有望让肿瘤干细胞微颗粒靶向药物更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医工交叉的落地,离不开政策与机制的“护航”。江岸区“岸九条”政策明确: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推动高校、医院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今年3月至4月,仅在医工交叉领域,江岸区便密集举办了3期“金桥面对面”活动,已促成多个合作意向。
4月3日的“江岸金桥汇”上,7家民营企业与华科大专家围桌共议。武汉科福新药公司副总裁牟东升带来全球首款婴幼儿血管瘤纳米药物“合美嘉”的研发经验;博康医药则瞄准AI辅助肛瘘智能诊断系统开发。江岸区经科局现场解读政策:支持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大力引育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加速平台,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
医工交叉的核心,还在于打破“孤岛”。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书记许勇彪用“五力联动”概括新模式:政府搭台、高校研发、医院验证、企业转化、产业落地。以结直肠癌靶向药为例,华科大提供纳米载体技术,医院开放临床资源,合作企业负责生产工艺优化,政府则通过“岸九条”提供中试基地与资金扶持。
眼下,医院正在积极筹建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江岸区医工交叉中试平台:华科大团队可短期入驻,与临床医生“零距离”碰撞需求;企业则带着技术原型,在院内直接开展验证。
“科研人员懂技术,但未必了解临床痛点;医生发现问题,却难独自攻克技术壁垒。医工交叉就是要填平这道鸿沟。”江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医工交叉平台的落地,双方将聚焦高压氧纳米药物、射波刀治疗标志物等多个方向,力争尽快实现技术突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