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谢慧敏 通讯员兰峰 蒋秋雨
10分钟加满氢气,满载续航可达400公里,不仅能效高、噪声低,而且全程零碳排放……4月11日,在汉宜高速,一台台氢能重卡正往返穿梭,开展物流配送。这是国内首条规模化氢能重卡干线运输示范线,“氢装”上阵的30台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来自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这批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包括质子交换膜、碳纸、气体扩散层、膜电极、电堆和系统,全部由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研发生产,真正实现了‘氢腾心、车谷造’。”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武汉绿动”)总经理刘真介绍,目前,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燃料电池领域八大核心产品,四大件可以在此实现全自主生产制造。
“车谷造”燃料电池销往全国
氢能产业被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湖北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抢抓风口,武汉经开区前瞻布局。2020年,引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及制氢装备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及生产。
历经4年多建设,目前,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已建成7条氢能核心装备产线,具备年产5000套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等核心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近1000台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从这里销往全国,搭载于各类氢能车辆。其中武汉区域291台,车型包括大巴、轻卡、冷藏车,中重卡等,这些车辆氢燃料电池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了“车谷造”。
4月10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基地,只见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上,全自动机械臂正将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部件进行叠片组装。
刘真介绍,武汉绿动正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将重点围绕冷链运输细分场景,打造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4.5吨氢能冷链车型,同时,推动大功率氢能重卡、氢能环卫车、氢能两轮车、氢能无人机等多场景应用,通过氢能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夯实氢能产业基础,带动湖北氢能产业链全面升级。
率先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
不只是武汉绿动。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已集聚21家国内外知名氢能企业,初步形成了“基础部件——燃料电池——整车——示范运营”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这些企业聚焦不同业务板块,推动氢能技术和产品不断进步——
东风汽车突破燃料电池功率、性能与寿命的瓶颈,形成20千瓦至40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产品,累计销售超6000辆氢燃料电池车。目前,东风汽车在氢能领域发明专利已达830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
理工氢电自主研发的CCM型膜电极产品大批量出口,实现了国产膜电极的反向输出;众宇动力获得我国首张船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雄韬氢雄自主研发130千瓦燃料电池已在公交车上搭载使用;海珀特推出全球首款正向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
去年8月,武汉经开区投资40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打造集氢能研发、生产、中试、孵化为一体的氢能产业核心承载区。目前,已落地氢能企业13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到2030年,武汉氢能科技园将引进30家氢能企业,推动3家氢能企业上市,新建5座加氢站,投放3000辆氢能示范运营车辆,实现营收总额500亿元。”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两个产业链条主线,组建基金群、招引聚集一批氢能上中下游企业,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