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王贤池“执珠”60年,让王贵武龙灯“活”起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08 12:46:45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云霞、李艳芳、谌佳琪)王贤池,男,汉族,1946年11月出生,黄石市王贵武龙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团结带领乡亲们把这条从山村里走出的“武龙”打造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2021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王贵武龙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与此同时,在王贤池等一代代武龙人的接续努力下,王贵武龙灯还成为当地湖山小学的特色表演项目,实现非遗项目的代际活化传承。相关事迹在澎湃新闻、湖北日报、荆楚网、长江云、文旅湖北、东楚晚报等媒体报道。

耳濡目染,16岁开始“执珠”

3月春暖,一场细雨过后,阳光洒在湿润的大地上。

从开发区·铁山区汪仁镇王贵村祖祠出发,步行不到3分钟就到了年近八旬的王贤池老人家。

“别看老人现在腿脚不怎么方便,他可是我们王贵武龙灯的第九代传承人,也是我们王贵武龙灯的集大成者。”黄石市王贵武龙灯民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王继承介绍道。

今年79岁的王贤池虽已年近八旬,但是依然精神矍铄、体格硬朗。“我就是两条腿不怎么听招呼,过去的很多细节我也记不清楚了。”老人平静地说道。

对于王贵武龙灯的技艺,王贤池从小耳濡目染。逢年过节玩龙灯,他都会跟随长辈走乡串户送福,小时候的他便憧憬着能够成为武龙灯队伍中的一员。

“临近春节,傍晚大家刚刚吃过饭,忽然锣鼓一响,紧接着是喧闹的人群呼喊声,大家都知道,武龙表演要开始了。”王贤池回忆,在自己16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当时哥哥先跟着师傅学习,在哥哥的带领下,他也随着哥哥拜了师傅。

王贵武龙灯三条巨龙由一大两小组成,共有105节,总身长350米,配有带头笼、龙门、龙虎牌、戏珠、天狮子、牌子锣队,参与者达300多人。表演时气势磅礴,场面宏大。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控制节奏、拿捏套路、随机应变的“持珠人”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因为动作灵活,跟着大家表演过几次后,很快就被师傅确认为‘持珠人’。”王贤池说,这个角色看似轻松,但实际却非常关键且有难度。持珠人必须要有全局掌控能力,根据场地大小来协调三龙在玩耍过程中的伸缩,确保观赏武龙群众和武龙人员的安全。而且,节奏把握要有分寸,由于龙解外圈差的缘故,龙头走一步,龙尾跑十步。

“在祖祠大堂里,师傅每天要求我们反复练习基本功,熟悉武龙各个环节的制作与技艺。练习图形的变化,用沙盘解图分析,用绳索进行武龙模拟,直至完全掌握武龙各个环节的制作与技艺。”在老师傅的传帮带下,很快,由王贤池等人组成的王贵武龙灯表演开始成型。

“一开始大家是在村子里耍,然后扩展到周边。最远的时候,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受邀前往黄石市中心工人文化宫表演,单程步行花了三、四个小时。”王贤池回忆道。三声响铳、三声擂鼓后,龙从祖祠出发。一路翻转、腾跃、滚动、蜿蜒盘旋、穿插跳跃……耍龙者有激情,观龙者有热情,所到之处,村村放鞭炮,家家摆香案迎接。一时间,王贵武龙灯名声大振,王贤池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传承保护,6年成功“申遗”

24岁那年,王贤池被分配到汪仁食品所工作,同年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工作和生活的担子压在身上,他空闲时间相对少了很多,但王贤池并没有因此放弃参与武龙灯活动。“村里的锣鼓一响,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王贤池说,这是村集体活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武龙灯既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荣耀。

在王贤池看来,与普通龙灯相比,王贵武龙灯贵在一个“武”字。在清朝的崇德年间,王贵村外侵者比较多,冲突不断,家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组织乡亲们用棍子编成龙,通过玩龙的方式练习武术。主要是棍术:单棍、双棍、三棍、八仙棍,通过舞龙这种形式凝聚大家的力量。

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王贤池表示,武龙灯是王贵村村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主要目的是通过武龙灯强身健体、保家御敌。为了让“舞”“武”充分融合,武龙过程中,在保留传统拳术、棍术的基础上,一代一代的武龙人又设置了新套路以彰显龙的争斗和威武本色。

几十年来,王贤池等人进一步融入舞蹈步伐和舞蹈节奏。在急剧翻腾中显出进退有序,张弛有度,整体协调,增强视觉美感。例如,在表演时设置有“三龙戏珠”“三进三出”“田螺圈顶”“腾龙翻滚”等表演形式。表演形态上按照套路时而三龙合围成“饼”状,时而分开成“品”字和“回”字形状,力求技艺精湛,造型多样。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项文化传承,2015年开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王贤池等人开启王贵武龙灯申遗之路。2015年,王贵武龙灯成功入选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次年顺利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前面的市级、省级非遗申请都比较顺利,但国家级非遗就费了很多周折。”王贤池说,2014年后,国家级非遗申报已规范为五年一届,并在2019年启动。于是2019年的大部分时间,王贤池等人张罗着大伙为国家级非遗申请做准备。

“最大的挑战在人员组织。过了春节,大家都忙着各自讨生活,组织协调人员很吃力。”黄石市王贵武龙灯民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王继承说,“王贵武龙灯每一次表演是几百人上场,没有强有力的号召力,根本无法组织起来。还好我王大哥(王贤池)德高望重,大家都服他,也愿意听从他的安排。”

“活动历史悠久,时间固定,组织有序,魅力无穷,激情四射,值得传承和保护。”当专家给出这样的意见后,王贤池等人重重松了一口气。经过一年多的等待,2020年12月21日,文旅部公示:经推荐申报、专家评审、评委会审议,提出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337项,王贵武龙灯名列其中。随后,国务院公布、文旅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贵武龙灯”扁牌,时间为2021年5月。

薪火相传,2条小龙游“杏坛”

耍王贵武龙灯,既是一件艺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

“考虑到武龙对体力有要求,通常超过70岁,我们就不允许村民参加。”2016年开始,年满七十的王贤池带头退出曾经活跃的舞台,转身投向下一代武龙人培养事业。

“武龙灯需要年轻人,其实中学生和大学生是最佳人选。”王贤池等人清醒认识到,但现在初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都很重,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长期造血问题怎么解决?

“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一定要培养他们对武龙灯的兴趣。”在王贤池等人的建议下,王贵武龙灯尝试走进了王贵村办小学,没想到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几年过后,王贵村办小学撤并,但新组建的湖山小学依然保留了武龙灯课外项目。

如今,湖山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每星期进行一次训练,挑选“教头”带队指导,确保武龙灯表演后继有人,两条“小龙”加速游动在校园里。王贵武龙灯,这个古老的非遗项目,在校园间薪火相传,闪烁出新时代的熠熠光辉。

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2016年11月7日,以王贤池等项目传承人、村民代表与社会关爱者为主体组建的黄石市王贵武龙灯民俗文化保护中心登记成立。保护中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着力加强了“以龙的传人为荣”的思想教育入手,增强后代子孙们参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王贵村所在的汪仁镇建了十二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舞龙文化广场,镇村各小学成立了舞龙传承班,培养学生2000多人。2024年,王贵村还与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合作,把王贵武龙灯开进大学课堂。“王贵武龙灯”已经传播到了黄石的所有县市区,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及春节表演外,平时还受邀参加各种重大演出。

“我们虽然是王贵武龙灯,但不能仅仅局限在王贵,还要积极走出去。”王贤池说,“我虽年近八旬,但仍有信心,只要自己还有精力,就要努力将武龙灯等非遗技艺传下去。”

眼下,在王贤池等人的悉心教导下,王贵武龙灯已经传至第十代年轻人手中。但第十代传承人人选短时间内还无法敲定,“传承人除了技艺精湛,还要德高望重。像王贤池大哥这样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难找,但这也是我们王贵武龙灯的非遗魅力所在。”王继承解释道,“对于未来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彭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