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五峰山,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天池河左岸,五峰镇西南2公里处,西与马鬃岭相连,北与九环坡毗邻,东接纱帽山,南抵天池河。山体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0.7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65.5米,地质主要为石灰石。地名来源于五峰镇南郊巍巍峰崖之上,有并列五座山峰,突起于群峰之中,挺拔入云,蔚为壮观,可谓四周山峰之首而得名。系五峰由长乐县更名的形象和标志性依据。
△季卫民/摄
据《长乐县志》记载:古之五峰山在恩施州、巴东交界处。此五峰山位于扬花子岩下,县城西门外,五峰如指,峭若芙蓉,势甚尖削,下有纱帽山层叠如火旗,每当天阴,上有云雾吐出,与天一碧。有西山云景,为县景之一。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前,南麓所在区域设石梁安抚司,下边芝麻坪设“五峰安抚司”。设长乐县后,将原五峰司衙署改建为县城,因与福建、广东两省之长乐县名同讳,1914年以五峰山、五峰司为依据,更名为五峰县,1984年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山峰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峰山,高大雄伟,登之远眺,博览群山云海,四时风景各异:早春二三月,满山杜鹃花开,五座山峰,俨然五个俊俏天女,着五色缤纷艳妆;夏令梅雨之际,时而烟云弥漫,时而薄雾缥缈,如天女晶莹耳环一只,或明月当空,霜月掩映,月光似水,为峰峦抹上一层脂粉;隆冬霁雪之日,五峰山在血色残阳照耀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佚名/摄
清代土家诗人陈瑞麟以《山城即景》“云山四面与天齐,压倒星辰尽觉低。城堞两开环翠黛,人家分住隔清溪。梵宫向晓钟初动,花院藏春鸟乱啼。指点晴岚无限好,关门东畔石桥西”的诗句,描写古城环境。
△李胜/摄
今日山城,旧貌换新颜:环山春常在,流水绿依然,槐荫夹通道,楼挤街市宽。古时城中有八景:城河水韵、石鱼呈瑞、城南烟雨、西山云景、纱帽晴光、书院夕照、松柏涛声、隍城晓钟;今有“城中八景”:五峰凌云、古塔雄姿、夹道槐荫、三桥卧波、北城叠翠、西山秀色、双洞奇幽和山城之夜。五峰镇正按照城建总体规划,全面设计,把集镇建设成为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山中的袖珍公园。
来源:慢城五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