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025年湖北“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冲锋号,明确提出以综合实力领先、科技创新先行、现代产业引领等七大战略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的重要单元,孝昌县如何在七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成为支点建设中的“县域样本”?本文从经济能级跨越、文化创新赋能、生态价值转化三个方面,探讨孝昌的实践路径。
一、经济能级跨越:以产业升级夯实支点根基
湖北“新春第一会”将“产业倍增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聚势突破。孝昌县作为武汉都市圈辐射范围内的县域经济体,可在产业链协同、项目投资、创新驱动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凭借邻近武汉的区位优势,承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配套等产业转移。目前,在孝汉同城化战略推动下,孝汉产业承接已呈现“双向奔赴”态势,多家武汉外迁企业在孝昌建立生产基地,“武汉研发+孝昌制造”的产业新模式正在兴起。重大项目牵引投资增长。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6万个,投资增长7%。孝昌可抢抓政策机遇,推动绿色建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如,今年1月集中开工的2546个亿元项目中,可争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纳入省级重点支持范畴,以项目投资拉动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近3年,孝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可依托湖北“科创引领战略”,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如,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探索“数字+农业”“数字+文旅”等模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二、文化创新赋能:以文旅融合彰显支点特色
孝昌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厚,可探索构建“文化+产业”融合生态。擦亮历史和红色文化名片。孝昌是孝文化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可围绕“孝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IP矩阵。如,开发孝道主题研学线路,与武汉黄陂木兰文化、随州炎帝文化形成联动。推动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磨山石作、孝昌大鼓等非遗产业化升级。以花园镇新湖北党政军诞生地为中心,串联起小悟乡抗大十分校、王店镇中原突围第一枪诞生地、小河镇刘震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旧址和纪念馆,开发红色旅游专线,让来孝游客重温革命先辈奋斗史。文旅融合激活消费潜力。进一步盘活孝昌现有旅游资源,依托观音湖、笔架山等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康养+文旅”综合体。如,引入社会资本对观音湖周边村、湾进行二次开发,建设环湖民宿集群;结合孝文化节庆活动,推出“孝心之旅”特色线路,联合周边县市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利用VR、AR技术还原古孝昌城风貌,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依托湖北移动“连接+算力+能力”底座,借力5G网络覆盖,开发线上文化展播平台,扩大文化IP传播半径。如,刘震将军纪念馆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中原突围场景,小河镇清明古街引入数字文创,打造“穿越时空”的AR导览系统,提升游客体验。
三、生态价值转化:以绿色发展提升支点承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孝昌生态资源富集,可探索推动“绿变钱”和“钱促绿”融合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澴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大观音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力度,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保障全县人民安全饮水。同时,在笔架山、双峰山等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收益。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结合市委今年提出的力争每个县市区新增50-100万元的村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在全县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如小河“稻蛙共生”、花园“种桃+养鸡”等模式,各乡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争取县级政府政策和资金倾斜,打造特色生态农场,提升村集体收入。建设全域美丽乡村。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杨翔宇)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