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李毅 马垚
位于武陵山文化生态走廊的恩施女儿城,作为典型文旅场所,其非遗实践经历了从汇聚、交往到共享的递进发展。这里通过陈列展演、体验研学和培训研修等形式开展非遗实践,构建社区秩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非遗保护制度、设施和行动的适配度,推动尊重文化主体性,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实现非遗社会价值,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性、实践感和内生动力。
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基地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隶属恩施女儿城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基地立足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体验与演艺。自2013年起,基地探寻文旅融合新途径,结合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组建了由农民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展演队伍,以“非遗 + 旅游”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监区、进社区、进景区、进乡镇)展演、研学体验、民乐培训等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非遗+”融合传播普及社科知识。将党的创新理论,如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融入《赶场相亲·女儿会》《武陵共锦绣·非遗焕华章》等传统文化展演,以及新编恩施扬琴《科教兴国耀中华(宣讲二十大)》的线上展播和线下展演、非遗“六进”等民俗演艺中。2024年演出活动达1226场次,覆盖游客超300万人次。例如,在展演民族器乐“阮”时,宣讲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2024年开展“非遗六进”活动60场,组织公益传承、培训、展演,覆盖社区居民10万人次,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基层,转化为社区文化符号。推荐优秀青年员工参加文旅部等举办的研修培训计划,拓展非遗职业化基础能力和知识储备。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和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形成“非遗传承 + 学术研究”模式,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共建共享教学研究成果。
央视纪录频道等跨境媒体报道非遗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并走出国门,吸引高校研学团队到访。2024年全年发布中央媒体报道9篇、省级媒体18篇、州级媒体17篇,自媒体合作短视频206条。通过数字化方式“信息性保存”非遗项目,2021年参与省文旅厅《恩施民歌公共数字化资源采录》,录制多个非遗项目。同时,探索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档案库。
在恩施州、市文化生态保护部门指导下,复排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选段,整理相关手稿,推动恩施花锣鼓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培养青年传习者和高校学生50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家学者发表多篇核心论文和专访,形成可复制的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方法论和传承案例。基地携手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结合高校学科建设,争取社会力量合作,探索非遗项目高质量发展和有效传承新模式。
目前,基地基本形成了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青年传习者为骨干,青少年为后备的民族文化传承队伍体系架构。有效探索了“非遗在社区”传承的新路径,促进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社科宣讲普及的新格局。
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基地以“非遗活态传承,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为支点,形成“一场活动就是一次社科教育、一个传承人就是一个文化基站”的生态体系。通过演出活动、权威报道和爆款短视频构建的立体传播网络,让民族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创新标杆,为全国文旅融合与社科普及事业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恩施方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