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黄石三年建成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从何而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26 22:49:29

通讯员 泽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 通讯员丁元拾 陈怡

3月26日,黄石市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晒出该市三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绩单:自2022年1月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黄石建成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总数跃升至全省第2。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设立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旨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争夺,已升级为区域创新力的卡位战,如上海虹桥签约的集成电路材料实验室串联起长三角6个城市的产业链,南京大学与浙江企业共建的自旋芯片实验室在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夹击中开辟新赛道——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使命,更迅速成为孵化产业集群、吸附高端人才的平台。

如何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连日来,记者就此探寻黄石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突破”的经验启示。

找准创新突破口

大冶特钢淬炼“超级钢”

黄石西塞山下,十里钢城。大冶特钢始于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是黄石市西塞山区特钢产业的龙头企业,迄今超过110年的历史。

特殊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中的轴承钢是轴承的钢铁“关节”,又被誉为“钢中之王”。作为生产难度最大、产品质量要求最严、检验项目最多的特种钢之一,轴承钢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

近年来,围绕特钢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冶特钢联合钢铁研究总院、上海大学共同申请先进特殊钢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开展特殊钢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特殊钢冶金理论与前沿技术创新。

主轴承作为盾构机的“心脏”部件,需要直面盾构机超重载、大偏载、频变载等极端恶劣工况考验,其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材料、设计、制造和试验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更是随尺寸增加而倍增。此前,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被列入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是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在研制8.61米盾构机主轴承材料过程中,为确保轴承钢在大尺寸、高吨位、大断面下满足极其严苛、超高性能要求,大冶特钢技术人员多次采用软件模拟技术,合理设计产品图纸,制作出68吨钢锭模,并认真研究最优浇注工艺参数和退火工艺,克服现场困难,精心组织试制、生产,首次成功开发单重65吨模铸钢锭,同时研发、提供配套的大尺寸140毫米滚动体用电渣球化退火材料。

2023年,用大冶特钢研发的特殊钢材料制造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成为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意味着盾构机主轴承取得全面国产化。

百年前,这座位于黄石的钢厂为中国铁路制造钢轨。如今,凭借着科技创新,大冶特钢已覆盖盾构机、风电、高铁、航空等高端装备领域,助力大国重器崛起。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学坦言,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多维发力,不仅解决中国特钢产业“卡脖子”的问题,也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在黄石市西塞山工业园,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投资15亿元建设黄石智能制造(模具)项目,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制造、精密模具生产基地;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该公司是大冶特钢延伸加工核心配套企业,全国风电新能源行业地锚螺栓用钢的主要供应商,月处理钢材量可达6000吨……以大冶特钢为龙头,园区集聚特钢生产和加工企业100多家,规上特钢企业46家,去年特钢产业总产值达346亿元。

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力

华新造水泥硬如钢铁

国产混凝土能有多硬?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答案:与钢比肩。

去年,在通过了国检集团的严格检测后,华新水泥宣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抗压强度超过600MPa(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产品,且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黄石的一家百年企业,是我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近年来,华新水泥以硅酸盐科学突破引领绿色先进建材产业升级,从一家单纯的水泥制造商向全球领先跨国建材集团转型。

硅酸盐水泥,一种在建筑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水泥材料。我国在硅酸盐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水泥、玻璃年产量多年占全球总产能50%以上,2022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万亿元。然而,在全球硅酸盐建材产业面临“低碳革命”与“性能跃迁”的双重变局下,国内产业存在高碳排放、性能不足,60%的高端建材仍依赖于进口。

为此,华新水泥与武汉理工大学、海螺集团联合组建硅酸盐科学与先进建材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硅酸盐科学基础、低环境负荷制造、先进建材制备与应用三大战略核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2021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为该工程的低热水泥主供商,华新水泥为其供应低热水泥180万吨,占该工程建设低热水泥总使用量的60%以上,解决了以往“无坝不裂”的世界级难题。

目前,华新水泥成为目前世界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最大的供应商,其生产的中、低热硅酸盐水泥被广泛使用于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等诸多已建和在建大型水电工程项目主体工程。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加军说,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中,企业采用“理论基础-制备技术-工程应用”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在华新水泥总部的智能数字化监控室,巨型屏幕上数据变幻,实时显示着全国14个省市和海外280多家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上世纪60年代初,华新生产的优质水泥曾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华新工厂实现“走出去”。

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市场,作为中国建材行业“走出去”的先行者,10多年来,华新水泥先后在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及非洲区域国家新建及收购20余家水泥工厂及相关产业项目,形成水泥、骨料、混凝土和环保处置等多元化业务矩阵。

黄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市锚定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全面主动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推进基础研发、成果转化、科创主体、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六个协同”,推动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落地成效。

责任编辑:彭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