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刘洁 彭艺博 陈少哲 倪娜
3月24日下午3时许,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铜像前,其外孙拉尔夫·索伯比尔驻足凝视。
阳光照射下,铜像熠熠生辉。格里希,这位目光坚毅的老人,仿佛下一秒便要俯身检查生产线,又仿佛一直平静地见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变迁。
初春艳阳正好。拉尔夫·索伯比尔用手指轻轻抚摸着外公的铜像,陷入沉思。良久,他感叹道:“没想到外公在武汉仅仅工作了2年,现在40多年过去了,武汉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我非常震撼!”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您,特别高兴,40年了,武汉的发展没有让您失望,越来越开放,您当年的付出我们仍历历在目。”现场,在武汉曾经担任过格里希翻译、助手的工作人员周健文、李云中、李兵,面对铜像纷纷感慨。
为了追寻外公在武汉工作的印迹,也帮助武汉市收集整理好外公的档案,拉尔夫·索伯比尔受邀从德国来到武汉。
周健文、李云中、李兵,第一时间去见了拉尔夫·索伯比尔。这两天,他们特地陪拉尔夫·索伯比尔一起去看了武汉柴油机厂(简称“武柴”)旧址、格里希曾经住过的胜利宾馆,还去武汉市档案馆参观了外公工作时留下的印记。
这是拉尔夫·索伯比尔第一次来到武汉。大家还推荐他去看了龙王庙、晴川阁、黄鹤楼、巴公房子、珞珈山街等武汉特色景点,“武汉厚重的历史文化、时尚的街区、开放的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尔夫·索伯比尔说。
在武汉市档案馆,一张《中国档案报》详细记载着格里希在武汉的工作经历:
1984年8月底,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又称“西德”)派往武汉的第二批三位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工作,并义务担任技术及管理顾问。其间,他深入车间,发现了设备、工艺、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撰写了10万余字的咨询意见,提出了100多条合理化建议。
格里希看到武柴的状况,主动表达了担任厂长的想法。随后,武汉市慎重研究决定,认为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符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人才引进的一种方式,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年11月1日,敢为人先的武汉,正式任命格里希为厂长。格里希,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位“洋厂长”。
他上任后,一项主要工作是提高柴油机清洁度。巡查时,他会用手电筒查看零件的加工情况,用吸铁磁棒检查柴油机零件里有没有残余的铁屑。他常说:“我来中国、来武柴不是瞎忙的,对待自己的产品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在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的两年任期里,他严格管理武柴,使其焕发生机,不仅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还成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1985年4月10日,格里希因“治厂有方,成效卓著,为发展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被武汉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格里希荣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