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仁心与创新:一位中医儿科医生的守与破
湖北日报 2025-03-22 19:24:03

一声声稚嫩的“龚叔叔”,点亮了深夜的诊室。中医龚本宇已连续接诊10小时,70余名患儿的手腕依次搭上脉枕。作为湖北中医大师陈陶后教授的学术传人,他在传统医道的坚守与创新中,诠释着一位中医儿科医生的守与破。

深夜诊室里的守候:诊疗之外的温度

“孩子若夜间高烧,随时联系我。”面对一名远道而来的肺炎患儿,龚本宇反复叮嘱家长。诊室外的夜色渐深,他仍坚持回复完最后一条家长咨询信息。在他看来,儿科诊疗的战场不仅在脉枕之间:“家长的情绪疏导、孩子的饮食作息,都是治疗的延伸。”

这种“诊后关怀”的理念,源于他对儿科特殊性的深刻认知。慢性咳嗽、抽动症等顽疾往往伴随焦虑情绪传递,他曾目睹过度紧张的家长无意间加重孩子病情。“医学的温度,在于治愈身心的双重枷锁。”

破茧之路:从学子到国医传承人

命运的齿轮总是在意外中转动。出身中医世家的龚本宇,20多年前,家人为让他远离从医艰辛,送他攻读某211院校的王牌专业,却在大学宿舍里重拾医道——室友因严重痤疮陷入抑郁,他翻遍古籍调配出外敷方剂,两周后竟见奇效。这场“非正规诊疗”,让他毅然踏上回归之路。

从药房抓药到侍诊抄方,他将每张处方都视作考题。经手上万份药方后,发现“中医真正的精髓藏在剂量毫厘之间”,由此创立“辨证精准,用药如尺”的诊疗体系。这份执着,让他成为陈陶后教授的侍诊助理。

师门淬炼:衣襟浸透的顿悟时刻

侍诊初期,龚本宇总是最早到诊室、最迟离开。陈陶后教授对小儿湿疹与顽固性咳喘的独到诊疗体系,在他笔下化作数万字的跟诊笔记。某日会诊疑难病例时,他引用《伤寒杂病论》提出的治法令陈教授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值得尝试!”

此后,师徒二人常在诊疗结束后讨论至暮色四合。陈教授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我把这些托付给你,中医儿科需要新火种。”

在龚本宇的积极推动下,陈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被系统整理成书。其中“小儿过敏性咳嗽诊疗经验”“脾系疾病”等重要章节由他参与执笔完成。

辨证密码:在经典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

面对高热的患儿,他突破常规清热思路,辨证发现需温经散寒方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扭转危局;遇到补血无效的苍白患儿,他直指“健脾运脾方为根”,避免过度滋补导致的性早熟隐患。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他坚持个性化诊疗,用药需根据体质、年龄、病情甚至气候变化灵活调整。他坚持“非必要不用”原则,对有害副作用的药物慎之又慎。“同一病症,不同年份的方子都不尽相同。”这也是他的处方“密码”之一。

自然生长:中医智慧的时代诠释

“身高不是‘催’出来的,是体质改善后的水到渠成。”针对当代家长的焦虑,龚本宇提出“综合体质调理”方案,帮助五百余名孩子实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长。患儿家长总说:“遇上龚医生是我们的福气。” 他却摇头:“能守着初心,才是我的福气。”

当深夜的灯光照亮诊室,当孩子的笑声重新响起,龚本宇始终相信:医者的职责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守护生命的更多可能。

从被迫弃医的学子到国医传人,龚本宇将旁人眼中的“苦差事”,熬成了守护孩童健康的“灵丹药”。“把心血熬成星火”——这或许是他对医道最贴切的诠释。

这星火,是诊室深夜的微光,是患儿康复的笑颜,更是中医千年不灭的传承。

责任编辑:王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