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刘禹)一根可吸收倒刺的缝合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的精准操作下,为34岁的重度鼾症患者刘先生架起通气通道。近日,术后复查显示,患者睡眠呼吸暂停次数从每小时50余次降至个位数,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从事IT行业的刘先生长期受打鼾困扰,近一年来出现晨起口干、白天嗜睡、血压升高等症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咽喉科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显示:在睡眠期间,刘先生每小时发生50余次呼吸暂停,最长暂停时间达68秒,血氧饱和度最低降至危险的72%,患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合并重度低氧血症。
“这种病症就像夜间反复发生的‘窒息’,患者整夜处于缺氧-觉醒的恶性循环中。”韩继波解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间歇性缺氧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这正是刘先生的高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较常人增加3.8倍。
面对刘先生的复杂病情,韩继波副教授团队决定创新采用治疗鼾症的新技术——“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倒刺线软腭咽侧悬吊术(BRP)”。术中,医生将“延迟吸收倒刺线”精准植入软腭深层组织,通过力学悬吊原理、重塑气道结构。
夜间打鼾伴呼吸停顿、晨起头痛、日间嗜睡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报警三联征”。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尽早筛查,若发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尽早就医;确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应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每年进行一次睡眠监测的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