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地球最深海沟鱼类已被人类污染物渗透 中国科学家为深海保护敲响警钟
湖北日报 2025-03-17 07:19:1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文俊 通讯员 孙慧 实习生 朱诗果

海底深处,是地球上未被完全探索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到访过深渊的人远远少于太空宇航员。

3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何舜平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超深渊狮子鱼肝脏中检测出极高含量的人工合成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该研究证实,人类污染物已渗透至地球最深海沟。

下五洋“捉鳖”

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称作“海斗深渊”,这里被认为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

“深度每下降十米,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6000米以下,每平方厘米承受约1吨的压力,这像人的手指上站了一头大象。”在武汉东湖边的办公室,何舜平指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告诉记者说,除了压力,还叠加了低温、缺氧与永恒黑暗的生存考验。

自1997年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始终致力于鱼类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的基础研究。他的科研足迹遍布喜马拉雅高原和海底深渊。

自2017年起,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 “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器,何舜平团队多次深入环太平洋多处深渊地段,克服重重困难,使用创新的深渊生物诱捕手段,捕获来自深海不同区域的鱼类样本。

2019年底,何舜平作为鱼类学专业人员首次参加载人深潜,在为期50多天的航次中,他率领的团队8次下潜马里亚纳海沟东部。

微信图片_20250314223036.jpg何舜平向记者介绍下潜过程

“我自己下潜2次,抓住了1条深海鼠尾鳕、1条深海合鳃鳗、算是次次有收获,抓鱼也算是我们鱼类研究者的基本功了!”何舜平笑着介绍,团队4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每人有2次下潜的机会,深渊抓鱼也需要用鱼饵、渔篓、鱼钩,只是渔篓、鱼钩材质特殊,且需要用潜水器上的机器手去操作,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

“每一次深海航行都是一场毅力的考验,每次下潜都是与死神的博弈,但发现新物种和解锁其秘密的兴奋感,让所有困难都变得值得。”谈起深渊之行,何舜平已是云淡风轻。

深海“敲钟人”

高压环境对普通的骨骼是致命的,马里亚纳海沟会压碎正常鱼类的骨头,深渊鱼类又是如何适应这一生命禁区?从2017年到2025年,从下五洋“捉鳖”到实验室夜以继日的研究,何舜平团队历时8年攻坚,首次系统性地解析了脊椎动物突破深海高压禁区的遗传奥秘,绘制了深海鱼类的“生命进化树”,建立了深海适应研究的“中国标准”,也为未来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深海保护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沿领域。

微信图片_20250314223020.jpg何舜平研究员介绍超深渊狮子鱼的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的超深渊狮子鱼的肝脏组织富集了极高水平的多氯联苯。多氯联苯是常见的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存在严重危害,主要存在于绝缘油、加热介质、润滑油、热油、橡胶软管、电缆等物质中。

超深渊狮子鱼标本超深渊狮子鱼标本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从海洋而来。何舜平介绍,这一发现警示我们,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最深处的生物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深海保护敲响警钟。

“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心怀热忱、能坐冷板凳,要努力去创新,向未知探索。”何舜平说,能有机会潜入深渊研究,得益于中国科技的进步,得益于我国自主研发的科考船,这是一代代科学家永攀科技高峰、无私奉献的合力。基于这样的信念,何舜平和他的团队正在对深海进行更深的探索。

责任编辑:万雷萌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