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书评|文学照进现实:从三个维度谈脱贫攻坚主题小说《破茧》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14 09:28:41

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一部名为《破茧》的现实主义小说引发广泛关注。建始县发改局干部陈家胜以深耕扶贫一线的亲历者视角,将临金县云雾镇仙掌村的脱贫攻坚历程化作生动的文学叙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乡村从贫困到振兴的蜕变,深刻揭示了这场人类减贫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扎根基层:源于真实的创作力量

小说作者陈家胜,在调任建始县发改局工作前,曾从事记者工作近20年,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省扶贫办挂职锻炼。到县发改局工作后,他所在的地区股,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双牵头”部门的重要股室。正因为他长期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有幸见证了党委政府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广大扶贫干部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在崇山峻岭间架起“致富路”、在田间地头培育“摇钱树”;贫困群众更是以“不等不靠”的奋斗之志,完成从“被动帮扶”到“主动脱贫”的历史性跨越,用勤劳双手书写幸福篇章。

这些深入骨髓的实践淬炼,为《破茧》注入了鲜活的现实生命力。书中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坚韧不拔的吴焕珍,正是无数贫困地区妇女的缩影;驻村书记陆自远,则集中展现了广大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些源于生活的艺术形象,生动诠释了中国脱贫攻坚这场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多维叙事:解码脱贫攻坚的深层逻辑

小说突破了传统扶贫文学的单一视角,以“物质脱贫”与“精神破茧”双线并进,构建起立体的主题空间。在物质层面,作者通过易地搬迁、产业造血、电商赋能等具体实践,展现了“精准滴灌”的扶贫智慧。例如,仙掌村通过“镇阳线”公路建设打破交通瓶颈,依托软枣猕猴桃、天麻、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长短结合”的增收路径,电商平台更将高山云土豆等特产推向全国市场。

精神层面的书写更具深度。作者敏锐捕捉到扶贫过程中的观念冲突:常庭武的权力寻租、郑秀兰的短视计较,折射出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根源;而陆自远与吴焕珍跨越阶层的情感羁绊,不仅揭示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更隐喻了城乡融合的艰难进程。小说通过“四比”教育、文化活动等细节,展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最终实现“口袋”与“脑袋”的双脱贫。

时代答卷:文学镜像中的减贫奇迹

《破茧》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更在于其作为“时代备忘录”的社会意义。书中呈现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通过“建小区、配产业、强就业”的闭环设计,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产业扶贫中“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而电商扶贫的生动实践,更是数字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注脚。

小说中的人物群像,正是中国扶贫干部的典型缩影:陆自远们用专业知识架起城乡桥梁,雷敏们以乡土情怀反哺故土,吴焕珍们则以朴素坚韧诠释着脱贫主体的力量。这种干群同心的“共同体”叙事,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根本密码——党的领导、精准方略与人民主体的有机统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破茧》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革的鲜活教材。通过仙掌村的“破茧”历程,读者看到的不仅是贫困乡村的华丽转身,更是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个民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奋斗精神,以及14 亿中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正如书中所言:“脱贫攻坚是一部未完成的史诗,需要更多人接力书写。”而《破茧》,正是这场伟大征程中最生动的文学注脚。

(作者 谭远峻)

责任编辑:余礼伟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