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恩施市:岁月里的茶香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11 16:38:2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唐甜甜 吕李雯 王彩彩)三月初,惊蛰后,春雨催生万物,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茶园正渐变为新绿之色,恩施玉露茶也在晨露春风中蓄势待发。

黄连溪茶园。

茶乡故里 黄连溪畔

恩施玉露茶色泽苍翠绿润,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新,这独特之处源于传统的“蒸青”之法。在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的山顶之上,有一座俯瞰漫山茶园的“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馆中记载,恩施玉露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相传其创始人蓝耀尚,在黄连溪村自垒茶灶,沿用唐朝蒸青工艺始创“玉绿”。陆羽的《茶经》中曾记载:“蒸之,焙之”的古老蒸青之法与之相似。

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建立恩施实验茶厂,杨润之率领技术工人将技术进行改良优化,玉绿也更名为“恩施玉露”。

“相传他也是偶然间把摘完茶叶的簸箕放在灶台上,不小心蒸熟了,又舍不得将其丢掉,所以制成了茶,结果发现味道很好。”馆长曹乐书讲述了这段有趣的故事。虽历史悠久,但茶香经久不绝,1963年,恩施玉露第十代传承人杨胜伟在从事茶学研究,确立了恩施玉露的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

曹乐书介绍老式半自动木制揉茶机。

“2022年,这项制作技艺被列为世界非遗。”曹乐书推动着80年代以前的老式半自动木制揉茶机器介绍,“以前我们这里家里有条件的,就是用这种揉茶机器。”现在机械制茶发展迅速,催生了机械制作技艺。

“其实机械制作也保障了茶叶的品质,以前灶火要掌握火候,而现在只需要在操作间设置好程序,调好标准温度,比如,打毛火要180度,提香要90度。”文化馆内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流程设备,操作间上展列了16道现代工艺工序。

“鲜叶摊放,再蒸汽杀青,冷却回潮,风选……”曹乐书熟练的介绍起这16道工序,她本人也是恩施玉露非遗第十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最早开始是蓝氏家族内部家传模式,现在是师父收徒的社会传承方式。”曹乐书继续解释道,机械化却并没有让手工技艺被遗忘,手工师傅依然会根据客人的需求制作手工茶。

文化馆外,遍布茶园,三月樱花始放,嫩粉色点缀着嫩绿色,正待采茶时。

一叶成茂林,茶叶促振兴

黄连溪村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充沛,农户基本上以种植茶树为生,2007年起,全村更是以茶产业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发展茶园累计达到5500亩,人均1.2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3200亩,村里有19个茶叶加工企业。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招商引资。”黄连溪村第一书记范煜介绍,目前有芭山,润邦等茶叶公司开拓了茶叶出口业务,恩施玉露已远销非洲。

“在1993年左右,茶叶下水田,村里干部要亲自下田,我们早上六点起来种茶树。茶树要三年才能见收,三年后,村民开始陆续将自家的农田改为茶园。”芭蕉侗族乡市场监管所所长刘雪梅回忆起那段岁月,他们也是村里第一批种植茶树,带领大家发展茶叶经济的人。她讲述到,整个黄连溪村的年轻人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每年先在家采茶卖茶叶,采茶结束后又出门务工。

屋舍俨然,乡村公路通达村内各处,茶叶也带领着村民创收致富。

“我们村都叫茶树为摇钱树。”芭蕉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张绍勇说,“每年三月份,新茶上市,清明节前后就有茶商来收茶,茶市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六点左右。”“那热闹程度抵得过舞阳坝。”刘雪梅补充道。

新叶一出,村民与光阴相争。最早的嫩叶品质最佳,采茶、收茶成为了芭蕉侗族乡最热门的工作。

“上到老人,下到放学的小孩都要忙着去摘茶,手脚比较快的,忙活一天可以挣个200多块。周边盛家坝的人、城里的人,有空就会来这里打零工。”张绍勇介绍,在整个芭蕉侗族乡,采茶人摘下鲜叶卖的钱和茶园主人对半平分的,就是他们的工资,有的人家还会包午饭。

“还有一种挨家挨户收茶叶,又卖给茶厂的人,我们叫他们燕儿客。”刘雪梅介绍,整个黄连溪村每年有500多万的茶叶收入。

最早出来的玉露茶是特级茶,按照时间往后推移,分为一级,二级等,价格也不一样。恩施玉露茶每罐从100多元卖到几千上万元的都有。在芭蕉茶叶园一期的御景茶庄,是当地较大的,且做出品牌的茶产业公司,茶庄内设有生产场所,“我们这个茶厂一共是25个员工,其中,手工师傅有7到8个,我们的机器一个小时能够制2000多斤鲜叶。”御景的茶艺师蒋晓年介绍,他们是2008年建厂,如今规模不断扩大,原产地茶叶基地681余亩,每年产能100余吨,全国网点销售突破200余家。

农户自己经营的小茶厂也在近几年不断增收扩建。永宏茶厂就是其中之一,每年产值200万左右,操作师傅有6个,工资按级别从每月10000到20000元不等,工人基本上是周边的农户,工资按照级别不同每月从6000元到8000元不等,茶叶销售到全国各地。

“近几年,我们的茶叶一直在增产,我们村里专门修建了杀虫灯,建设了黄纸板,杀虫灯就像路灯一样建设在茶园周围,不收农民的钱。”灯笼坝村宗恒书记说。

3月6日,茶叶园正在建设的“稀溪”茶园区,即将竣工,四月份开始让商户租场入驻。茶农每年从三月初开始采茶直到九月底秋茶结束才歇。灯笼坝村有6000多人通过茶叶致富,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

茶业拓宽渠道,玩法新鲜

曹乐书说:“文化馆的敬茶雕像经常有人来打卡,馆外一到杜鹃花开放的季节,便会十分漂亮,有好多人来这里打卡拍照。同时会参观文化馆、品茶和购茶。”

品茶、赏花、打卡拍照形成一种新的游玩方式,枫香坡的民族风情景区,一到采茶季节,便会有采茶体验活动和做手工抹茶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来此。

恩施玉露也在与其他产品合作,去年四月份进入了奶茶市场,“无饮良品”以恩施玉露为底茶,在武汉上架新品,此外恩施玉露茶也在与其他饮品产业联合,出品了瓶装饮料和啤酒售卖。

御景正在规划做研学业务,永宏茶厂也正在开拓线上业务。

张绍勇表示,农业服务中心正在想办法解决人手不足的困难,今年的目标仍然是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夏季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