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建明)近日,十堰市印发《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2024-2026年为实施周期,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数智化赋能、体制机制创新、中医药传承四大核心领域,实施4大行动10大工程19个子项目,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十堰经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健康保障。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区域医疗基石
构建全域优质医疗服务新体系
提升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计划建成7家市级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公立医院,新增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省级专业区域医疗中心(含中医类别2个)、100个三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含中医类别50个)、60个县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5家县级综合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所有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建成6家县级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公立医院,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92%,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构建立体化急救网络
创新打造水陆空一体化急救体系,形成“1小时急救圈”。智慧急救平台通过5G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实现急救响应实时定位、远程会诊和院前院内协同,大幅缩短抢救时间。在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和重点单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打造500米紧急救援圈,加强急救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织密急救安全网。
打造医学高地与人才沃土
以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医学高地为目标,聚力培育卓越临床专科群。推广应用医疗新技术与中西医协同攻关,研究推广等新诊疗模式。加强探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和效率。以高端医学装备应用、国际医学协作、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以及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等为抓手,推动前沿医疗技术项目的孵化推广。同时,依托“武当人才计划”,加强全职人才引进和柔性引智,新增5个左右院士(长江学者、国医大师、千人计划等)工作站,新增省部级人才5名,引进100名左右博士,每年选送100名骨干人才到国内外标杆医院学习。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并通过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为基层输送技术骨干,夯实县域医疗“塔基”。
数智化赋能攻坚,重塑智慧医疗生态
信息化提档升级
构建智慧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十堰市健康大脑),集成电子病历、影像等全域医疗及行业外数据,支撑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形成多领域应用;全面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成立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智能医学创新中心,研发医疗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区块链中药材全流程追溯体系。
数智化医疗服务体系
建设联通省市县乡的数智化病理、影像、心电、检验、审方和会诊“六大中心”,形成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远程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
深化分级诊疗
构建优质高效的紧密型医联体,主城区“四大医疗集团”联动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沉100个专家团队,共建100个社区特色科室;完善分级诊疗服务,社区CT/DR远程诊断全覆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实现人财物等的“七统一”,推进资源共享、编制统筹、专家下沉和绿色转诊通道等,推动优质资源向社区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名医、做检查。县域6家医院达三级标准,组建200个专家团队帮扶,创建150个市级特色科室、20个省级百强特色科室;建设“三高基地”“五病中心”,推进“幸福顾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以上。
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深层难题
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巩固完善由党委政府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的领导机制,统筹工作模式,推进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强化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议事决策规则;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完善日间手术支付配套政策,做好DIP付费总额预算与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衔接,使按病种付费(DRG、DIP、单病种)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参保人员数的比例达到98%;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加强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深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科学合理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薪酬机制,充分落实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优化内部分配,加大固定收入所占比重。逐步缩小薪酬待遇差距,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到2026年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达到45%;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落实岗位管理制度。
提升公立医院运营效能
加强精益管理,公立医院全面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病种成本核算,严控运行成本,管理费用占比持续下降。提升经济数据质量,推动市县级运营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内部控制体系与经济风险监测双管齐下,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加强安全排查及医疗纠纷预防,提升应急协同能力。
传承创新中医药,焕发武当中医生机
打造武当中医IP技术品牌
建成全域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中西医协同能力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及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名医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标准化“国医堂”、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全覆盖,推动中医药与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相衔接。到2026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实现全覆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成标准化“中医阁”;推进武当养生康复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
打造“武当中医数字化”品牌
促进“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加强“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实现一体化,推广智慧中药房,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建设专科专病联盟,积极运用智慧中医大模型,为群众提供多诊合参、辅助诊断、智能开方、疗效评价和健康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据悉,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十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具体负责,市委编办、财政、卫健、医保、人社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谋划、实施和管理。实行清单管理、月通报、季督办、年考核工作机制,严格绩效评价和风险防控。
"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通过制度重构、技术革命、服务重塑,真正实现医疗资源‘量质齐升’。"十堰市卫健委主任潘云峰表示。十堰市正通过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数智化转型、体制机制破题和中医药振兴,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通过三年攻坚,十堰市将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普惠的健康福祉,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众筑起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十堰智慧。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