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 石程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2024年是大冶市“冲刺千亿市、聚力建支点”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
能级实现“大跨越”
经济实力是支点建设的坚实基础,能级跨越是增强实力的内在要求。2024年,大冶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71亿元(含托管区),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个和1.3个百分点,当年增量近70亿元,冲刺千亿市迈出了坚实步伐。
GDP突破900亿元,不仅是经济数字上的突破,更加速了大冶经济能级跃升;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更是大冶积极服务和融入全省支点建设大局的生动实践。
复苏释放“强信号”
2024年,大冶市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合理布局“三线并进”,因地制宜构建“3+2+X”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优势,重振工业雄风,打造绿色智造强市。(3:即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3大传统产业,2: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X:即加快布局以氢能为主攻方向的未来产业)。在此推动下,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增势强劲,量质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3%,均高出全国、全省、黄石市平均水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78亿元,同比增长12.9%,总量在省内百强县市排第一;完成地方税收46.8亿元,在黄石总量第一,增速第二;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04家,圆满实现规模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这一年,中国考古学会学术研讨会在大冶召开,刘小红刺绣走进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成功举办大冶半程马拉松、“体育过大年”“五一青铜音乐节”等文体惠民活动800场次,青铜文化、大冶刺绣等非遗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经济与文旅交相辉映。
创新增添“新活力”
城市竞争,你追我赶,考验的不仅是经济量级,更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综合实力的较量。2024年,大冶市在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全国百强排名均首次进入50强;赛迪全国县域百强排名上升至第55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位列第52位。同年,大冶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44家,较去年增加35家,实现增加值211.79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为22.8%,较2023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方阵,城市竞争力持续增强,百强名片科技感进一步凸显。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底色。大冶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提档升级。
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82元,总量在全省县市排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37元,同比增长5.1%,总量在全省县市排首位,增速排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同比增长6.6%,总量排全省县市第四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15万亩,粮食总产量25.58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喜迎六年来新高。
向新而行,未来可期。2024年大冶市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部欣欣向荣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干群齐心协力的“协奏曲”。从项目工地的轰鸣,到田野阡陌的丰收;从城市街巷的焕新,到乡村邻里的欢声笑语,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写下生动注脚。2025年新程再启,大冶市将始终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冲刺千亿市、聚力建支点”乘势见效。(数据来源:大冶市统计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