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卷首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考察湖北,两次到湖北省的博物馆考察。湖北日报特开设“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栏目,聚焦我省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展示其资源禀赋、特色风采,邀请各馆负责人结合实际,畅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三峡工程动建整整30年。2024年6月11日,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徐家冲港湾之畔,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正式开馆。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夜景
作为我省首座依托三峡移民和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移民博物馆,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通过历史实物、资料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技术等,沉浸式再现了三峡移民长达30年的大搬迁、大建设、大发展的恢弘历程。
开馆半年多,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约40万人次。以“世纪壮举湖北担当”为主题打造的基本陈列,更是引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强烈共鸣。
“加强移民文化挖掘、研究、阐释及传承,不断擦亮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文化品牌,加强馆际交流、开展馆校合作,持续讲好三峡移民故事,以三峡移民精神助推地方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馆长 李西海
开馆半年,吸引约40万人次打卡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根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和省政府审核同意,由秭归县承建。博物馆批复总投资1.98亿元,202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6月建成开放,是三峡库区第三座移民博物馆,也是湖北省第一座移民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秭归县茅坪镇滨湖路19号,占地面积24387㎡,总建筑面积12985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
基本陈列内容主要包括“壮丽三峡荆风屈韵”“三峡工程百年梦圆”“百万移民湖北担当”“重建家园凤凰涅槃”“保护遗产传承文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八方来援举国共建”“辉煌成就美好生活”等八个单元,以移民实物、民俗实物和峡江历史文物为载体,图文并茂展示了移民文化和峡江文化。展览凝结移民记忆,再现历史瞬间,客观反映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大搬迁、生产大安置、设施大建设、对口大支援、遗产大抢救、经济大发展的全过程。
2024年6月11日开放运行以来,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先后接待团队参观700余批次,累计接待观众约40万人次,日接待最高达9000余人次,成为宜昌乃至湖北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沉浸式布展,水下展厅一度冲上热搜
在陈列布展建设中,重点复原了三峡古镇的古街古巷、吊脚楼、纤夫拉纤等场景,使观众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到三峡水库蓄水前的老归州城。同时重点打造了三峡大坝建设、三峡蓄水位倒计时、移民知识问答等多媒体场景和水下实景展厅,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
三峡移民博物馆室内复原的纤夫拉纤场景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水下展厅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吸引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参观。在负一楼设置的裸眼3D体验展项“穿越大三峡”,吸引上千人参与体验。
三峡移民博物馆室内水下展厅
探索“博物馆+”,开展特色文化惠民服务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聚焦公益属性、文化属性,积极探索“博物馆+”,将博物馆免费开放与非遗传承、主题党日、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特色文化服务。
红领巾讲解员暑期实践
该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暑期红领巾讲解员培训,让中小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开放中来,做一天的志愿讲解服务,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修养;开设未来考古学家体验实践活动,通过探寻“挖宝”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的乐趣;通过主题党日现场实践教学,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形成了传承移民精神、建设美丽新三峡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深化研究,持续擦亮三峡移民文化品牌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成开放后,聘任移民工作老领导、老专家到博物馆进行指导,系统梳理三峡移民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资料,策划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品研学课程,积极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等。如今,该馆已被省文旅厅公布为2024年全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荐案例,还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新大赛展馆空间类“金展奖”。
开展研学旅行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先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中国水利博物馆等开展交流合作,推进馆际战略合作协同发展,与重庆渝北区巴渝民俗博物馆合作举办《金银耀峡江——三峡地区金银器特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博物馆免费开放与非遗传承相结合
“我们是全省第一座移民主题博物馆,也是省馆县建的代表性场馆。”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馆长李西海表示,作为基层文博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三峡移民文化内涵,持续讲好三峡移民故事,大力弘扬三峡移民精神,通过馆校合作、馆际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移民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张斓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