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漫游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这就是宋·潮生活!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04 10:34:15


近日

《湖北日报》头版、万千气象版整版

《中国教育报》《中国民航报》

《长江日报》《太行日报》

《武汉晚报》刊发大幅专题报道

关注中国建筑科技馆

“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

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

转载如下

↓↓↓


戴上VR眼镜 

走进“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湖北日报》



2月14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人民文博主办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在武汉中国建筑科技馆展出,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展。


利用VR眼镜沉浸式欣赏开化寺大殿。(湖北日报  何宇欣摄)


高平开化寺位于山西晋城,是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的完整遗存,被誉为“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漫游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这就是宋·潮生活


《湖北日报》



着古风服饰、戴VR眼镜,借助沉浸式数字化技术和高度还原的场景,穿越回宋代,漫游于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余年研究成果,创新打造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眼下正在中国建筑科技馆热展。自2月2日惊艳亮相以来,展览已吸引22万余人次线上线下沉浸式领略大宋风华。

高平开化寺大殿缩尺模型。(湖北日报  何宇欣摄)


数字艺术赋能  置身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高平开化寺并不是那么有名,但却有着独特的价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总策展人李路珂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娓娓道来。高平开化寺位于山西晋城,是我国现存宋代唯一一座同时保留了木构建筑彩画和壁画的完整遗存。

开化寺大雄宝殿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皆满绘精美的宋代壁画,总面积达88.2平方米,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之一。展览“游历须弥”板块,按原作的0.68倍进行绘制,将壁画搬进展厅。

高平开化寺鸟瞰。(李路珂摄)


记者在展厅看到,不少观众迫不及待地戴上VR眼镜,开启穿越时空的高平开化寺奇妙旅程。数字导览人“清宝”,原型是北宋时期开化寺的住持僧,他是负责开化寺大殿主体修缮和壁画绘制的关键人物,其名字刻在寺内一块石碑上。跟随清宝,拾阶而上,穿过山门,进入大殿,穿越到古代画师用妙笔构建的宋韵时空。“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来自杭州的观众游小姐说。

放下VR眼镜,映入眼帘的是实景再现的宋代市井店铺、仙人草庐等,让人仿佛步入画中,沉浸式探索宋代的生活场景。

观众佩戴VR眼镜在展厅沉浸式参观。(湖北日报  何宇欣摄)


展厅另设沉浸式体验“暗房”,观众无需穿戴设备即可体验虚拟现实场景,真切感受古代建筑的恢宏和画中天地的瑰丽。

展览结尾还有一个彩蛋,借鉴开化寺建筑彩画纹样精心设计的大型万花筒装置,绚丽多姿、极富动感,置身其中,新奇时尚,成为观众喜爱的打卡点。

开化寺壁画受到宋代佛教世俗化和人文化的影响,将市井生活和人物神态描绘得鲜活、生动,被称为“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其面积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60余倍,内容包罗万象,展览取名“芥子须弥”,正是指在一粒很小的种子里纳入一个大千世界。

总策展人李路珂说:“借助虚拟漫游等数字艺术,打造人在画中行的沉浸式体验,并不是为了炫技。开化寺大殿在宋代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示空间,我们以文物价值为核心,把它‘翻译’成现代展示语言,就已具备很大的魅力。”

男子簪花女穿襦裙  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潮”人

国学大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近年来,不少影视作品、畅销图书对宋之风雅情有独钟,宋朝成为众多人心中穿越回去的首选时代。展览将开化寺壁画中的元素抽丝剥茧,为观众梳理出了一份“穿越指南”。

策展团队走进大型万花筒装置合影。


宋朝人其实很“潮”。画工在壁画中表现了不同人的穿着,男女老少款式众多。头饰有幞头、东坡巾,服饰有襦裙、圆领长袍,发髻有垂螺髻,反映了当时的穿搭特点和时尚潮流。

相传东坡巾为苏东坡所改良,在宋代一度引领士大夫阶层风尚,壁画押送刑场图像局部中一男子的东坡巾高檐短,形如直桶,这在当时代表文人的儒雅气质。

壁画中一名织女穿着一件襦裙,正专心织布,完全不受旁人干扰。在北宋,女子通常上着襦下穿长裙,继承了晚唐五代遗风。垂螺髻是北宋少女常梳的发髻。壁画中的趴墙织女正以此发型示人,在两耳下各垂一髻,呈螺壳状。

宋人爱花,上至皇帝贵族,下到小吏平民,无不簪花。簪花常用以增添喜庆气氛,不同节日、不同季节簪不同的花。壁画中男子簪花的描绘,再现了当时的簪花礼俗。


策展团队成员盛卿模仿壁画中男子簪花形象。


“宋人的风雅融入这些服饰、头饰之中,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让人心生欢喜。这些当时的潮流放到现在也未必过时。”策展人之一的荆可文说。

宋代商品活动兴盛,壁画中丰富的市井场景,展现了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壁画上,在繁华市井的一角,肉铺屋檐下悬挂着生肉,柱旁拴着牛,屋前有一人在案板上操刀切肉。掌柜似乎并不满足于仅销售肉类,还兼顾了卖酒的生意。店内四人围坐,桌上摆放着酒具。“画中的美酒佳肴与人物的满足惬意,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讲解员熊砺说道。

展厅实景搭建的花铺,设有敞开式柜台,柜台外侧有座位,方便顾客挑选商品。沿街商铺还有售货窗口。这种设计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北宋东京商铺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北宋时期商业建筑的丰富性和人性化。

清华大学结缘千年古刹 色彩还原东方美学

此次展览的举办,得益于清华大学与千年古刹结下的不解之缘。自1978年起,该校将近百名师生先后就高平开化寺开展了多领域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

针对开化寺特殊的文物价值,研究团队在常规的古建测绘与数字化测绘之外,引入色彩测量、材料分析、图像测绘、整体空间测绘等跨学科研究,开发并开放“高平开化寺建筑与壁画艺术”数字体验网站、“开化寺数字化资产平台”等。相关成果吸引国际关注,吸引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等合作开展深入研究。

开化寺壁画中的建筑类型繁多,从都城王宫到市井民居,从宫殿苑囿到佛寺塔阁,以及茅屋、草庐、市井商铺等,呈现出一幅百科全书式的人居环境图景,其中多数类型已无宋代建筑实物遗存。

观众在展览上交流体会。  (湖北日报  何宇欣摄)


展览展出的一幅建筑复原线稿长图,正是李路珂带领十余名同学在高平开化寺壁画现场测绘所得。李路珂说,现存的开化寺壁画共刻画了40多组建筑,展现出丰富的营造细节,且找不到两座完全一样的建筑。“这些建筑形象十分丰富,但残缺不全,团队依据残存部分,通过大量工作,提取并补全了建筑图像线稿。”

“历经千年风霜洗礼,建筑物原状与现状差异最大的,就是色彩。”李路珂介绍,研究团队近十年来通过量化色彩测量、显微形貌观察、材料分析和工艺实验等,建立科学的色彩研究方法系统,形成“开化寺色卡”,并采用多方案比较的方式,对开化寺建筑彩画进行色彩复原。

展览现场的电子屏上,配合斗栱模型,展示了关于斗栱彩画复原的过程——在前期数字化虚拟复原基础上,专业人员在木基底上整理、打磨,刷衬地层,起稿、勾描墨线,上“草色”,画“石色”。经历繁复的操作后,斑驳的彩画变得鲜亮动人。

李路珂介绍,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彩画基本上属于宋代《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里的“五彩遍装”样式,由青、绿、红三色相间搭配,非常鲜艳富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彼此衔接并不生硬,这是因为用到了被称为‘叠晕’的用色方法,即通过色彩的明暗梯度变化,让纹样单元更有立体感,营造出光影凹凸效果。”李路珂说,“叠晕”技法在宋代只有高等级的建筑彩画才能够使用。

开化寺柱头铺作里跳色彩复原缩尺模型。  (湖北日报  何宇欣摄)


开化寺建筑彩画的典型纹样为卷成华纹,看起来像一个翻卷的大海浪,极富动感和美感。策展团队借鉴这一纹样设计文创时,突发奇想插入了一个踩着滑板的小人,推出的文件夹、礼品袋等颇受年轻人青睐。

中国建筑科技馆顾问馆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保峰认为,开化寺建筑彩画,充分体现了宋代美学的特点,这种独特的美感,背后是一种更自信、更奔放的心态。

中国建筑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联手多家单位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借助数字艺术活化国宝,多元化阐释中国古代建筑与壁画艺术的本体价值和当代意义,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展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民文博主办,系首次走出清华大学面向全国观众的第一站,展期至6月2日,后期将开展全国巡展。




“场馆里过大年”

折射科学教育新气象


《中国教育报》

(点击下图阅读原文)


博物馆里过大年、科技馆里探新知,正成为假日里的新年俗。今年春节期间,首个AI庙会在北京举办,上百处人工智能场景吸引了数万名游客;上海天文馆、中国建筑科技馆借助科技手段,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展陈内容上新不断……“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折射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气象。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博物馆和科技馆不断创新科技手段,通过互动装置、实践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使很多馆藏珍品、历史遗迹、科技展品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侧重趣味性和参与感,大大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主动探索欲。例如,在中国科技馆的月球实验室、天和核心舱等航天主题展陈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实物和互动装置直观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理解航天知识。这种直观的体验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易理解,也更有吸引力。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玉雕非遗体验、化石拓印活动中,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奇妙交汇,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走进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借助场景化、互动化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科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这也是当前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深入的迫切需要。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科学教育注重跨学科,突出探究实践,倡导在“做中学”“用中学”,这也是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现实中,一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性地重灌输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验证轻探究,造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不高、科学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科学类课程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聚焦综合实践改进课堂教学,围绕提升评价素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科学教育的独特属性,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及责任感的培养。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提升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意识,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这是“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带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还要看到,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还需要构建一个学校、场馆、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大科学教育生态。当务之急,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科学教育的对接和激励机制,校内外联动的协调和保障机制,也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推动校内需求与校外的体验、实践、研究等科学教育资源的深度对接,变“短期”为“常态”,变“浅表”为“深度”。

  “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体现了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它表明科学教育不再是在博物馆、科技馆走马观花、匆匆一瞥,也不是局限在教室里的科学课,而是要全方位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一个对学生而言更触手可及的科学教育生态,其目标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育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只有当科学教育突破学校的围墙,真正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才有更肥沃的成长土壤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沉浸式领略大宋风华

“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与观众见面


《中国民航报》

(点击下图阅读原文)


戴上VR眼镜,一处坐落在深山中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跟随住持僧人“清宝”一起踏上高耸陡峭的百级台阶,走过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这是中国建筑科技馆正在举办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中的虚拟场景。2月2日~6月2日,该展览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建筑科技馆举办,全景展示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建筑与壁画,将古代艺术瑰宝以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呈现,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大宋风华。

再现宋代街景生活

位于山西晋城的高平开化寺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是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的完整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雄宝殿融合3项绝世之作:宋代建筑形制和风格的典型代表、国内独一无二的北宋时期佛寺壁画,以及保存至今的宋代彩绘。北宋画匠郭发等人绘制的大殿壁画内容丰富、技法高超、生活细节精彩,堪称“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宋代佛教艺术及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该展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手人民文博共同主办,其内容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余年的研究成果,并融合了多家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技术领域机构的资源与智慧,分为“开化道场”“游历须弥”“画中天地”“不解之缘”四个部分,应用图像、多媒体、场景复原、VR漫游、裸眼3D及古建缩尺模型等展陈形式,阐释开化寺精妙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展览再现开化寺壁画上的宋代街景生活,其中宋代花铺一步一景还原中式浪漫。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宋代热闹的市井街巷,感受花铺、肉铺、酒铺里的人间烟火,了解宋人头饰、服饰、发髻以及叉手礼、簪花礼俗,窥见当时先进的农耕器具、手工纺织机械以及繁多的宋代建筑形制、绚丽精美的宋代建筑彩画装饰,沉浸式领略宋代社会风貌。

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介绍,正如微小的芥子能蕴藏广阔的须弥,在北宋时期,中国的艺术、科学和人文精神达到高峰,而山西高平开化寺也达到了鼎盛。在这一时期营造的开化寺大雄宝殿,以建筑、壁画和装饰共同塑造了神圣的礼拜空间。“近千年来,宋人的世间百态、城乡风貌、梦中胜景就在这里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发现。清华大学团队经过多年学术研究的抽丝剥茧,开化寺所蕴藏的史实、观念与智慧得以穿越历史的尘埃,在新的艺术领域焕发新生”。

沉浸式影片让观众“走进画中”

展览将多年来对开化寺的历史考证、营造思想研究、整体空间测绘与色彩分析融入到数字化与虚拟体验之中,采用虚拟现实、裸眼混合现实与综合装置、静态影像、动态影像、模型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将当代的前沿展示模式与新型数字媒介传播策略深度融合,从学术探索、技术创新与艺术表现三个维度诠释这一千年遗产在当代的永恒价值与蓬勃生命力。

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表示,此次展览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技术,生动再现开化寺建筑及壁画艺术,重构历史场景,让观众走近建筑文化、感悟历史与美学,也为建筑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拓展提供了新路径。“作为独家授权的展览运营方,本次展览是双方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的倾力呈现。未来,人民文博将持续探索更多古代建筑案例与数字展示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有机融合。”人民文博总经理王卓见说。

在展厅内,观众可深入了解建筑与壁画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空间逻辑与艺术内涵。其不仅采用建筑现状采集展示、建筑原状复原展示与建筑装饰面层展示,以二维图像和三维模型实现整体建筑空间的多尺度、多维度呈现,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头戴式VR技术、裸眼VR技术和沉浸式影片,让观众“走进画中”,感受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国内保存最完整宋代木结构建筑

细腻勾画市井生活

“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来汉展出


《长江日报》

(点击下图阅读原文)


“头饰有幞(fú)头、东坡巾,服饰有襦裙、圆领长袍,发髻方面有垂螺髻,宋朝人也可以很‘潮’!”

春节期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民文博主办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在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开幕。展览内容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十余年研究成果,全景展示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建筑与壁画,将宋代艺术瑰宝、社会风貌和美学追求,以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

宋代男子也爱头簪花朵

2月3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宋代热闹的市井街巷,可感受眼前花铺、肉铺、酒铺里的人间烟火,了解宋人的头饰、服饰、发髻、叉手礼、簪花礼俗,窥见当时先进的农耕器具、手工纺织机械,以及繁多的宋代建筑形制、绚丽精美的宋代建筑彩画装饰。还可通过头戴式VR设备、裸眼3D走进壁画,沉浸于数字孪生的开化寺大殿,领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和宋人丰富的信仰世界。

“画工在壁画中表现了当时不同人的穿着,男女老少服装款式众多,有不少是宋代服饰的典型代表;通过壁画中人物的发式、衣着,就能区分他们的不同身份。”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副教授带记者走进展览“亮点内容解读区域”。这里挖掘了宋人的穿搭、饮食、礼俗等趣味知识,同时还提取了壁画中的代表性人物形象,通过连廊和墙面的图文,打造了可打卡的局部小景。

李路珂告诉记者,如发髻中的垂螺髻,是北宋时期约十三岁少女常梳的发髻,壁画中的趴墙织女正是以此发型示人,该发饰一般在两耳下各垂一髻,呈螺壳状。再如襦裙,在西墙壁画“善友太子本生”太子观织图像局部中,有一织女穿了一件襦裙。在北宋,女子通常上着襦,下穿长裙,继承了晚唐五代遗风。而依照壁画复原的图中,织女仅穿下半长裙,正在专心织布,完全不受旁人干扰,再现了真实的劳动场景。

壁画中,“善友太子本生”故事中的少年太子观屠和观织场景中,表现了肉铺和纺织作坊。复原的画中,肉店屋檐下悬挂着生肉,柱旁边拴着牛,屋前有一个人在案板上操刀切肉,充满了市井气息。看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经典场景。从壁画酒铺画面复原的图中,肉店的掌柜看上去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销售肉类,还兼顾了卖酒的生意。店内长桌前坐着四个顾客,还有两人正在向外张望,桌上摆放着酒具,从顾客丰满的身材中也反映出他们生活的安逸与富足。

宋朝是一个重视文教、倡导文官治国的时代,壁画中多处礼仪细节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叉手礼,是宋代的常见礼仪。在宋代,侍仆、子侄晚辈在日常经常行叉手礼示敬,即两手交于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左右手拇指上翘。

宋朝人爱花,从女子到男子,从皇帝贵族到小吏平民,无不簪花。在节庆盛典和日常饮宴中,簪花可以增添喜庆气氛,而且还会在不同节日和四季簪不同的花。在宴会上,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也称“御花”。由壁画复原的图中,记者看到几名宋朝男子耳根上方簪戴有花朵。

VR设备、裸眼3D帮观众穿越到宋朝

展厅中搭起了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内景,里面一比一还原了三面墙的壁画,总面积88.2米,观众可以看到壁画中的人物、建筑有部分残缺剥落,但总体上能看清楚,并领会画面内容。展厅还有不少建筑模型,甚至搭建了“仙人的独居生活”的草庐和门前的“步步生莲”景观。开化寺大殿建筑彩画的宋代遗存全部位于内檐,遍布于斗拱、梁、枋及拱眼壁表面,展厅运用数字技术,提取彩画的彩色图案,在电子屏循环播放,观众可走进由这些彩色纹路构成的凸出“空间”里。

中国建筑科技馆教育部主任胡微介绍,高平开化寺是已知关于宋《营造法式》彩画的唯一一个比较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案例,其大殿融合三项绝世之作:宋代建筑形制和风格的典型代表、国内独一无二的北宋时期佛寺壁画,以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木结构建筑彩画装饰,壁画因对宋代市井生活描绘丰富细腻而被称为“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展览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十多年来对开化寺的勘测研究积累,分为“开化道场”“游历须弥”“画中天地”“不解之缘”四个部分,应用图像、多媒体、场景复原、VR漫游、裸眼3D及古建缩尺模型等展陈形式,阐释开化寺精妙的建筑与壁画艺术,让距今近千年的建筑瑰宝开化寺大殿“活起来”。

在展厅,记者看到不少观众现场借助头戴式VR设备、裸眼3D,走进壁画世界,畅游于数字孪生的开化寺大殿,沉浸式领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和古人信仰世界的丰富想象。




“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武汉站开幕


《太行日报》

(点击下图阅读原文)


近日,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首次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亮相,这是本系列展览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站之后的又一重要巡展。

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手人民文博共同主办,中国建筑科技馆、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协办。支持单位为山西省文物局、高平市人民政府等。展览的展期为2025年2月2日—6月2日,展览地点为中国建筑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展览内容包括开化寺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高平开化寺的奇妙旅程、壁画中的万千世界、 整体空间测绘与研究的方法历程。展览内容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十余年研究成果,融合多家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技术领域机构的资源与智慧,全景展示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建筑与壁画,将古代艺术瑰宝以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呈现,打开了观众理解与欣赏中国古代建筑与壁画艺术的新视域,进一步助力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承。

此次展览以开化寺大雄宝殿建筑和壁画为核心,采用头戴式VR技术、裸眼3D技术,结合二维图像、三维模型、大型装置及沉浸式影片,实现“整体建筑空间”的多尺度、多维度呈现,让观众“走进画中”,感受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与信仰世界的丰富想象。特别打造了多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方便观众“走进”宋朝,沉浸式感受宋“潮”生活。展览现场复原了开化寺北壁《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鹿女因缘》步步生莲图像所画场景中,山林隐士所居住的圆形茅庐,观众可沿着仙人的足迹,踏入不一样的世外桃源。除了科技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展览还结合高平开化寺建筑和壁画,特别推出了多款表情包、壁画等主题的印章及文创产品。




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亮相武汉


《武汉晚报》

(点击下图阅读原文)


新华社武汉2月5日电 戴上VR眼镜,一处坐落在深山中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跟随住持僧人“清宝”一起踏上高耸陡峭的百级台阶,走过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这是中国建筑科技馆正在展出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中的虚拟场景。该展览于春节期间亮相武汉,吸引大批观众参观。

位于山西晋城的高平开化寺,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是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的完整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保存有北宋年间绘制的壁画88余平方米,画中人物众多、细节精彩,绘制技法细腻高超,被誉为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2004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陆续对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开展详细勘察、数字化测绘等,致力于让绚丽的彩画“活起来”、沉睡的国宝“走出去”。本次展览内容基于20余年相关研究成果,全景展示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建筑与壁画,将古代艺术瑰宝以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呈现,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大宋风华。

展览通过应用图像、多媒体、场景复原、VR漫游、裸眼3D及古建缩尺模型等展陈形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步入展厅,观众宛若置身于宋代热闹的市井街巷,感受花铺、肉铺、酒铺里的人间烟火,了解宋人的头饰、服饰、发髻、叉手礼、簪花礼俗,以及当时先进的农耕器具、手工纺织机械和繁多的宋代建筑形制等。

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说,宋人的世间百态、城乡风貌通过学术研究抽丝剥茧,得以穿越历史的尘埃,在新的艺术领域焕发新生。

“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领大众喜爱、守护文物‘活化石’,让更多历史建筑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说,本次展览融合了多家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技术领域机构的资源和智慧,为建筑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来源:建筑科技馆

责任编辑:张希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