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茶村诗词』方永先|读《长征》学七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03 11:48:45


读《长征》学七律

|方永先

 

许多人文化底子不薄,却不敢写格律诗。比如记者、作家、语文教师,写文章不在话下,写诗则很谦虚,说,“我写不倒诗”。其实他不是文字功底不够,而是被格律二字吓倒了,被平仄二字难倒了。也有一些人很“无畏”,只要写出个“七八五十六”就标为七律,写出个“四七二十八”就标为七绝。就内容来说他的诗也许很不错,但是不合格律要求。不合格律却要标上什么律、什么绝,那不是徒留笑柄?

其实格律平仄很简单,“说破不值半文钱”。我就以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为例,从欣赏的角度说说七律的写法。我讲的不只是格律,还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采用漫谈的形式,点点滴滴,不讲究条理。先读一读《长征》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讲

你看这首诗的形体结构,题目短小,居于诗文上方正中,排列对称、整齐,一看明了,给人一种美感。倘若把题目扩展一下,写成“长征有感”、“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有感”,意思上可以,但是跟诗词文字凝练的特点不相称,而且影响书面的美观。毛主席诗词的题目,超过三个字的不多,超过五个字的更少,最长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仅此一题而已。其《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词题只有一个“雪”字,是为最短。要是写成“观雪有感”,那就差了好大一味了。诗词是高度凝练的文字,题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要简洁凝练,这样配搭才和谐、美观。

 

第二讲 

我们看看这首七律的押韵。第一句就押韵,总共有五个韵脚字:难nan、闲xian、丸wan、寒han、颜yan。这五个字的韵部都有an,这就押韵了。这五个字又都是平声字,这点很重要,韵脚字要平就都平,要仄就都仄,不能混杂。不押韵的三句,末字是:浪、暖、雪,韵不相同,声调都是仄声,也必须都是仄声。有个规律:如果押的是平声韵,不押韵的就要是仄声;如果押的是仄声韵,那不押韵的就要是平声。二者恰好相反。

注意:不押韵的句子必须不押韵。如果押韵了反而不对。那个暖nuan字虽然韵母有an,但它是仄声字,不算押韵。

七律的句子节奏是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比如: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万水  千山    等闲

                          

每句前面四个字是两个双音节词,就是二二式。后三个字有两种情况,就是二一式和一二式。“远征”“等闲”是双音节词,“难”“只”是单音节词。“征难”不是双音节词,“只等”在这儿也不能组成双音节词,等字要跟闲字组合。节奏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实际上已经体会到了。

 

第三讲

再看看这首诗的平仄是怎样相对、相粘的:

1红军不怕远征难,——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万水千山只等闲。——仄仄平平仄仄平(1、2句平仄相反)
3五岭逶迤腾细浪,——仄仄平平平仄仄(2、3句平仄相同)

4乌蒙磅礴走泥丸。——平平中仄仄平平(3、4句平则相反)
5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4、5句平仄相同)

6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5、6句平仄相反)
7更喜岷山千里雪,——仄仄平平平仄仄(6、7句平仄相同)

8三军过后尽开颜。——平平仄仄仄平平(7、8句平仄相反)

说明:

1)第五个字例外。两句之间一二三四六平仄相反,第五字就平仄相同;一二三四六平仄相同,第五字就平仄相反。(看看上面的标示就明白了。)相邻两句一二三四六字平仄相反,叫做“相对”;相邻两句一二三四六字平仄相同,叫做“相粘”。比如,12句相对,23句相粘;34句相对,45句相粘;如此类推。

2)第4句的磅字是平声字,处在第三个字的位置。按标准的格律,这儿应该是仄声字。但格律诗有一个宽松的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可以平也可以仄(不论平仄都可以),而第二、第四、第六字是一定要合乎规定,该平不能仄,该仄不能平。所以这个磅字没有违反平仄要求。整篇《长征》也只有这个磅字变通了一下,其余的都符合七律的正体。

3)查新华字典,礡读二声,属平声字;拍读一声,也是平声字。但这两个字又属于古入声字,古人写诗把它当仄声字用。今人也沿袭这种用法,没错。入声字不是很多,可以在网上百度到;你可以把入声字表打印成一张纸,以便于随时查对。

只要你会说普通话,就能分出平仄来(一二声平,三四声仄);不会普通话,买一本新华字典,再加上一张入声字表,就一切Ok了。

(4)《长征》是格律诗相粘、相对的范例,你按这样调整平仄关系,这不是太难吧。比如平常习惯说“千山万水”,可第2句为什么写成“万水千山”呢?这就是为了调平仄呀。

 

第四讲

律诗共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就是四副对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和尾联只要求平仄相对,词性、词的结构不作要求,这叫宽对。中间的两联(颔联、颈联)则要工对——对仗工整,不可马虎,否则就不叫律诗。

写诗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究篇章结构,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还有过渡衔接、首尾呼应、点题突出中心等等。这四联八句,也是这样,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关系:

开篇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心主旨就是“不怕”,第二句进一步说“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是强调“不怕”。这就是《长征》的“起”,以“不怕”起始。接下来就具体写么样“不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看那逶迤的五岭起起伏伏,就像是细小的浪花;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像是一些滚动的小泥巴坨儿。翻五岭、越乌蒙,难吗?当然难。怕吗?不怕!在红军眼里,它一点也不可怕。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水势汹涌,拍打着两岸的高崖陡壁,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高空,泛着清冷的寒光。要渡过、跨过它,真是千难万险,但是英勇的红军渡过去了、跨过去了!怕吗?不怕!

这颔联颈联就是“承”,承接首联的“不怕”,具体表现是怎样“不怕”的。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千里雪山挡在红军面前,这自然是天大的难处,但红军仍然“不怕”。不仅是“不怕”,还“更喜”呢,喜雪山之美景,不是值得好好地欣赏一番吗!所以从结构的角度看,这个“更喜”就有“转”的作用。三军过后,大家都欢欣鼓舞、喜笑颜开。本诗以红军胜利的喜悦收尾、作结,这就是这首诗的“合”。从“不怕”开头,到“尽开颜”结尾,全篇的结构是:首联“起”(不怕)——颔联“承”——颈联再“承”——尾联“转”(更喜)“合”(尽开颜),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不怕。

第五讲

这首诗的意境和抒情值得反复体味。它跟别的所有的诗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气概宏大。红军是一个巨人,顶天立地,踏五岭乌蒙,跨金沙大渡,欣赏千里雪山。红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军;红军就是毛泽东,诗人就是毛泽东。这样的诗,李杜写不出来,苏辛写不出来,郭沫若也写不出来。不是他们文采不够,而是气魄不够。只有红军才有这么大的气魄,只有毛泽东才有这么大的气魄。本来千难万险的长征,在毛泽东笔下却一点也不难。这是英雄的豪迈,这是伟人的气概。作曲家彦克和吕远谱曲的《长征》,唱起来非常豪迈,非常有气势,也非常抒情。一边唱一边体味诗的意境,会令你也顿生豪迈! 

 

第六讲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的对仗。

先看颔联是怎样对的:

五岭(山名词)逶迤(连绵词)(动词)细浪(偏正结构名词),

乌蒙(山名词)磅礴(连绵词)(动词)泥丸(偏正结构名词)。
再看颈联是怎样对的:

金沙(河名词)水拍(主谓结构词组)云崖(偏正名词)(形容词)

大渡(河名词)桥横(主谓结构词组)铁索(偏正名词)(形容词)

这一看就明白了(一目了然):相对的词,其词性都相同。由此总结出对仗的规律:

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数对数,量对量,连绵对连绵;

实对实,虚对虚,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对法。比如下面这副对联:

(数)(量)(颜色)(名)(动)绿(颜色)(名),

(数)(量)(颜色)(名)(动)(颜色)(名)。

这副对联有四种颜色,两两相对。

了解对仗的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欣赏诗词的文字巧妙,多得到一些美的享受。

 

第七讲

万事开头难。一首诗开头一句很重要,也就很不容易定下来。我们看《长征》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很值得说一说。

首先,我们感觉这句太平常了,太好懂了,就是一句大白话!这哪像一句诗呢!可以改改。怕字太通俗了,文盲也懂;改为惧,或者改为畏。不畏,不惧,这不显得文气些吗?起码要个高小文化才能懂。还可以再进一步,改为“岂惧”或者“岂畏”,就更有气势些了。可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岂惧”或“岂畏”呢?我来说两点看法。我认为

这是一个对于诗词语言的认识问题。写诗词跟写文章一样,都是要让别人看得懂,懂自己的意思、懂自己的观点主张、懂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要展现自己有很高的文化水准。所以就不避嫌通俗的字眼,起首第一句就定下了通俗的格调。通观《长征》全诗,没有生僻的词字,没有难懂的句子。从起句到结尾,都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

此外,如果改为“岂惧”或“岂畏”就更不行。因为“岂”表示一种反诘的语气;反诘的语气是有针对性的,但是并没有 “红军怕难”的说法呀,那你反诘谁呢。

由这个例子引出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写诗填词不要回避现实常用的词语,更不要把现行的词语改换为古时的说法。比如有人写诗涉及到黄州两个字,就“弃黄州而取齐安”,这是很不对的!今时要说今时话,莫弃新词换旧词。你写诗词都用唐朝宋朝的词语,那不就写成了“唐诗宋词”吗?倘若穿越一下,回到唐宋时代,你一定会感觉到,原来李白杜甫的诗是这般通俗呀!他们并没有用上古的词汇啊。

 

第八讲

《长征》是千古难得的好诗。但是它就十全十美吗?从写诗的角度看,它还是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一,五个韵脚字难、闲、丸、寒、颜,分属十四寒和十五删两个韵部。按平水韵这属于跨韵。

其二,三四五六句都是名词开头,这样显得没变化,不活泼。有人管这叫“四平头”。

其三,诗中有两个军、两个山、两个千。格律诗中除了叠音词和为了修辞有意使用相同的字以外,应该尽量避免重字。

对这三个不如人意的问题,我说说看法:

一,跨韵问题。按平水韵跨韵了,但按词林正韵可以通用,这不算问题。平水韵是山西平水人刘渊刊行的。在他看来十四寒跟十五删的音韵是不同的,而在我们南方人看来却没有什么区别。再说,写诗填词之所以要讲究用韵,完全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是为了好听,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不是为了“符合某某韵书”。所以我赞成词林正韵“通用”的规定。

二,颔联的“五岭”“乌蒙”写山,颈联的“金沙”“大渡”写水。虽有四平头的不足,但是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其实也不是什么根本性的问题。相反,这是对首联“万水千山”很好的承接。

三,重字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是不可克服的,哪一个字都不能改。如果一定要改,也改得了,但是会影响表达,反而不好。我改一下试试看(改后面两句的):

更喜岷山千里——更喜岷峰皑皑

三军过后尽开颜——雄狮过后尽开颜

这样改就把重字的问题轻轻地解决了,但是岷峰不是整个岷山,景物变小了;皑皑,只表现了一种样子和状态,看不出范围广大的特点(还造成一个三仄尾);三军,是称呼军队的传统说法,中性词,改为雄狮,明显褒扬,不合本诗的语言风格。这样改是勉为其难,有做作的痕迹,不是自然天成。我觉得很不好。

古人的诗有重字的例子也不少,他之所以任其重,就是为了不影响表达,就是不能因字害意。重就重了,没什么。林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我赞成。当然,能避免就一定要避免,不能马虎。

 

第九讲

说到七律,顺便讲讲七绝。简单说,把一首七律中间的两联抽掉,就成了七绝;反过来说,把一首七绝中间加进两个工整的对子,就成七律了。还是以《长征》为例,抽掉颔联和颈联就是这样的:

1红军不怕远征难,——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万水千山只等闲。——仄仄平平仄仄平(1、2句平仄相反)

7更喜岷山千里雪,——仄仄平平平仄仄(2、7句平仄相同)

8三军过后尽开颜。——平平仄仄仄平平(7、8句平仄相反)

八句变四句,七律变七绝,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情诗意一点也没变。这说明什么?说明七律的首联和尾联是诗的骨架和灵魂,而中间两联只能算作充实内容的血肉。好比一个人,长得瘦点显得精干,长得胖点那是壮实。胖瘦相较,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写诗也这样,四句能把诗情抒发出来,何必写八句?相反,如果觉得还不够味儿,需要在某方面发挥一下,那就加进两副对子,使内容更充实具体,感情的表达更淋漓尽致。比如这首《长征》,有了两副对子就把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和英雄气概写得更具体、形象了。

【作者介绍】方永先,男,1946年出生。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冈市诗词学会理事,团风县诗词学会顾问、曾任《茶村诗词》杂志主编。作品有诗文合集《毛楂集》。
                                           


责任编辑:宋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