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荆州“饺子奶奶”50年坚持纯手工制作 3斤饺子只按1斤卖
湖北日报 2025-03-01 14:54:35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刘秋娥

东门饺子馆离荆州古城东门一里路,大路边上两间房,一间包饺子,一间吃饺子。包饺子那间墙上贴着打印出来的三行字:“四元一两,一两七个,生熟同价”。吃饺子那间屋里摆着六张圆桌,每张桌上放着酱醋和筷子。

这可能是荆州最简陋的饺子馆,远近闻名。一日三餐,人流不断。每到冬至日,人从屋里排到屋外几十米远。

包饺子的婆婆共11人,都是随军家属,没有工作,丈夫单位在路边建房给她们包饺子。从二三十岁干到七八十岁,一干就是50年。

2月26日,社区派人给饺子馆送来天然气灶,说烧煤不安全,要改装天然气。习惯了烧煤的婆婆们边包饺子边议论:“烧天然气煮饺子对口味有没有影响?煮饺子很讲究,要热锅热灶,时间、火候掌握不好就会煮烂。”

讲究,婆婆们坚持了50年。

面要最好的。“我们用的是全国大厂面粉,不含添加剂。”擀面的陈婆婆指着堆在墙角的面粉袋说,一天要用一袋多。

饺子馅也新鲜。冬天用白菜,夏天用韭菜,都是露天种的,不用大棚菜,每天由当地李埠蔬菜基地指定农户送来。肉是定点屠宰厂的,捡好的挑,不好就退回去。“供货商都知道我们要求严,几十年老伙计,质量放心。”

就连调味品也用好的。吃饺子用的醋和酱油,是荆州知名厂家皇冠调味品公司生产的,品质有保证。辣子酱由婆婆们自己做,这是她们的强项。

11个人,两班倒,每天三四点起床,五点到岗,洗菜、切菜、和馅、揉面、卤菜、包饺子,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关门,一天工作16个小时。对7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劳动强度,累是肯定的。

陈婆婆佝偻着背,旁边堆着泛黄的面团。她从面团上使劲扯下一块来,揉成条状,掐成小团,丢到面粉中,用擀面棍碾压成面饼,一手转着面饼,一手滚动着面棍,很快一把饺子皮擀成了,丢给旁边的婆婆。两大铁碗盛满了饺子馅,一看就知道肉多菜少。婆婆们熟练地用木片挑一大坨肉馅放到面皮上,捏紧皮沿,很快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为什么不买机器来和面包饺子呢?

“机械和面,吃起来没有手工和的面有筋道。”陈婆婆说,机器压的皮子薄、小,包的馅少。我们手工擀的皮子厚、大,包的馅多,吃起来更有味。

她说,店里“一斤”饺子卖70个,用秤来称,3斤2两重。

3斤饺子只按1斤卖,不亏吗?

“我们只论个数卖,不论重量,50年来纯手工制作,一直没变。”饺子馆负责人汪云昆说,军队家属守规矩,丈夫教育她们不能只想着赚钱。

一年上头只过年放5天假,其余不休。汪云昆笑着说,别人老了花钱,她们老了挣钱。每月收入除掉开支,剩下的钱大家平均分。

临近中午,吃饺子的人多起来。热腾腾的饺子,黄灿灿的卤菜,食客们大快朵颐,婆婆们手脚麻利,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如果说老有所乐是银发经济的需求侧,那么老有所为则是银发经济的供给侧。荆州东门饺子馆11位老人用50年匠心生动诠释了银发经济的第二视角。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