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范雪莲)
古村探秘——板仓
范雪莲
(一)
板仓,一个古老神秘的地方。
神农架林区里一座承载着百年历史和文化的深山古村。
作为地地道道的神农架人,我从未去过板仓。于我而言,板仓至今仍是书上的一个地名,一段描述。
早些年,读《川鄂古盐道》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了“板仓”这个地名。作为川鄂古盐道神农架境内盐道上的路线之一,它是“九房盐大路”的第4站。书中描述板仓是神农架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神秘、原始、荒芜、古老、有熊出没、未经开发”,于是心中开始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古村充满了好奇。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读到了李道山老师写的一篇《误入神农架熊家坪》,文章中对板仓村熊家坪惟妙惟肖的描写,让我越发地对这个神秘的村子感兴趣了。当时就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探访板仓古村,去听听村中那耐人寻味的故事,去看看那原始风貌的自然风景,还要去探寻一些值得去探寻的人文古迹。
板仓村全景
多年以后,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4月9日,神农架林区红平镇人民政府组织了一场“走进板仓、振兴助力”文学采风活动,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海、作协主席吴太地与作协成员、摄影家协会成员一行22人参加活动。
作为神农架作协的一员,我能有幸参加这次采风活动,心中惊喜万分。4月8日接到采风行程通知后,开心地一晚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9日一大早,原林区人大代工委主任、林区作协会员李道山便在采风微信群里告知我们具体集合时间和地点。七点半我们准时在松柏中心街集合上车,出发去红坪镇。李道山主任开着自己的灰色小轿车,车上带了三个人:深圳市老年摄影协会会员李道伦、统计局三级主任科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陈良云,一车四人驾车开向红坪镇。按行程安排,所有采风人员要准时八点半之前在红坪镇汇合,换车点名后再统一出发去板仓村。
在车上,李道山主任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红坪镇板仓村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在他的讲述中,板仓这个古老的村子,在我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初印象。
1970年林区建制后这里建立了板仓大公社,管辖东溪红举。后又经撤社建乡到撤乡并镇,2001年板仓乡撤乡并镇后就成了今天的一个行政村了。板仓村于神农架林区红坪镇西北部,东与温水村交界,南与国家公园接壤,西与房县九道乡相连,北与红举村、红花村毗邻。板仓有三坪,即:板仓坪、高峰坪(熊家坪)、黄宝坪。
高峰坪一角
板仓距红坪镇人民政府51公里,距离林区政府95公里,距209国道29公里,距飞机场55公里,距神农架核心景区40公里。板仓村辖区8个村民小组,共226户839人。辖区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0亩,退耕还林(草)面积2400亩。板仓物产丰富,拥有神农架唯一的大鲵生活区和大鲵之乡美称。
黄保坪全景
李主任还兴致勃勃给我们讲了神农架熊家坪的故事:“山民伐薪遇大木,打木楔欲剖数柈分运。木硬楔难入,滞于缝间。是夜,一公熊兴游于此,以臀蹭痒。力猛,致楔弹出,巧哉!木缝瞬间猛合,熊胯下睾丸被夹,大惊!欲脱不能,剧痛挣扎,抱木蹦跳,跌滚崖下,摔死于山民宅旁地边。民晨起见之大喜,呼曰:鱼与熊掌今兼得,也不过一梦耳!”
这个鄂西山区坊间广泛流传的趣闻,据说就发生在湖北神农架红坪镇板仓村一个叫熊家坪的地方。
一路上,听李主任讲着精彩绝伦的故事,一车人都听得入了迷。时间在故事中飞快流转,故事还没听够,一眨眼车子就已到了红坪镇,咱们只得意犹未尽地期盼着快点集合完毕继续听故事的下半场。
车还未进红坪镇政府门口的停车场,便远远地看见红坪镇党委书记金良波和林区发改委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高洪两人已经早早地提前在路口迎接。刚下车,金书记和高书记两人便热情地过来和采风人员握手表示欢迎。看见大家的到来,高书记十分高兴,他紧紧握着李道山的手不放:“欢迎大家来我们板仓村采风,希望板仓村的故事能在各位老师的笔下熠熠生辉,为我们的乡村振插上文化的翅膀。”
金书记告诉我们,他原计划亲自带队,由于临时接到了上级领导的工作任务,不得不遗憾地表示让我们先去,下次一定亲自带队。
说话间,红坪镇板仓村驻村干部、省摄影协会会员陈光海已经过来开始安排行程。陈光海告诉我们接下来都是蜿蜒崎岖的山路,轿车底盘低过不去,需要换成高底盘的越野车和皮卡车继续前进。每一辆车子除了配备一名经验山路驾驶丰富的司机外,还需配备一个对本地村况十分了解的干部随行带路,以免迷路或者发生其他意外。
他让我们全部下车,重新安排人员和车辆。又再三叮嘱了今天的行程注意事项:规定小轿车一律不能进山,每一辆车上都必须有一名对村情和村路熟悉的人带路,行动听从指挥,所有车辆必须紧跟着队伍,不得中途掉队和擅自绕路……
听着陈主任的安排,我有些不解,觉得他或多或少有点小题大做了。咱们一行人,个个都是土生土长的神农架人,什么样的山路没有开过,什么样的村子没有进过?进村溜达一圈,采采风而已,对我们山里娃儿来说,都熟门熟路了,怕个啥子嘛。咱们闭着眼睛都可以翻山越岭满山跑,还用得着三令五申?带着不解和疑问,我默默地跟着李主任上了一辆皮卡车。
车上人员已经做好了调整,陈良云主任换到另外一辆越野车上。我们皮卡车过来了一位皮肤白净,身材清瘦的女生,上车便对着我们浅浅一笑,随即露出了两个好看的小酒窝。谈话间,我们知晓她就是红坪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板仓村驻村干部樊荣荣,也是我们这台车的随行向导。
为了赶时间,安排完毕,未做停留,五台车一起出发,离开沥青大道,朝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路艰难前行。
(二)
车子从温水林场麂子沟护林站进入板仓支线,山路开始变得蜿蜒曲折、崎岖难行。公路仿佛是从山林陡坡中裂开的一条不规则缝隙,车于缝中拱挤而行,一路蜿蜒崎岖,林荫藤蔓,遮光蔽日,恍惚感觉进入幽林隧道。路中常遇松鼠野兔横穿抢道,鸟儿野鸡惊飞扑棱,途中所见甚是新奇。
路是老石子路,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变得坑坑洼洼。路的一侧是山,另一侧是崖,两旁也并没有护栏,宽度刚好能容下一个车行驶。会车是一个极其考验技术的事。由于行车视野受限,司机一路上都在不停地按喇叭。偶遇对面来车,若遇到路两边有多余宽幅,两路司机各显神通,各自侧身以一指宽的间隙小心翼翼地错车。若遇到路两边悬崖险峻没有多余的错车空间,则视路况,较为容易后退的一辆车往后倒车,一进一退,直到找到合适错车位置为止。
真可谓是:“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除了会车难,一路的颠簸和弯道也刷新了我的新见识。山路弯道多,作为大山的孩子,我早已有免疫力了。没想到今天这条村路弯道比我想象的还要多。坑坑洼洼的路,加上七拐八拐的弯,一路上我紧张得都差点把车窗把手掐肿了。皮卡车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行驶,颠簸得厉害,我们也被颠簸的上磕下碰,东倒西歪,在颠簸中我终于理解了在进村之前陈主任的再三叮嘱了。
所幸开车的是位老司机,只见他一路心不慌手不乱熟练地操作着车子。一把盘子刚打完右转弯,还没来得及回盘,又一盘子打到左边转弯。我和樊主任在车子后排被左右甩的你拥我抱,车子右转弯,她一个惯性扑到我怀里,扑得我猝不及防;车子左转弯时,我又一个没坐住倒在她怀里,倒得她哈哈大乐。就这样,我们一路在颠簸中享受着“拥抱”的乐趣,一路在惊险刺激中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顺着山路,从山地蜿蜒盘旋到半山腰,从半山腰向下俯瞰,山脚下的车如毛毛虫,缓缓地喘气慢慢蠕动。
从出发点一路走来,松柏镇已是春意盎然,山峰青绿,山花烂漫,映山红铺满了山林。进入红坪镇,春色也随着前进的方向渐渐褪去浓绿色彩。随着山路的爬升,海拔也逐渐提升,穿过野马河,越过麂子沟,越往山里走春色越浅。走进黄宝坪(板仓有三坪:板仓坪、高峰坪(熊家坪)、黄宝坪),眼前出现了一个由十多座散落的村户形成的小村,村里一片宁静,山林尚且沉睡,草木还未苏醒。看着尚在美梦中的板仓坪,同行的人感叹道:“春风已过红坪镇,唯独未进板仓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相比之下,板仓村的春天好像是稍微晚了一些,立春春不知,姗姗来迟。虽然这里的春天来得晚了些,但也不是没有春色可赏。顺着车窗向两边望去,山林中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已经盛开,清风徐来,阵阵花香顺着车窗转进来,一股脑地转进了鼻子里,整个人顿时神清气爽,舒服极了。
板仓村道路是真不好啊,全村版图92平方公里,七弯八拐九坑洼,沟壑纵横。这些年来,受乡村道路条件的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缓慢,老百姓想要把农产品运出去卖难,产业发展想进来也受道路运输限制。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为何板仓村这么多年来没有修出来一条平坦大道来,为什么乡村振兴发展的这股春风就吹不进板仓村?同样的乡村振兴好政策,为什么神农架林区其他村子大变样,早已踏上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致富路,板仓村却仍然在沉睡中等待苏醒?
正在疑惑中,车子已驶入麂子沟路段,又一阵剧烈的颠簸,随即停了下来,原来是被前方施工车辆挡住了去路。
只见前方正在进行道路施工,一台大挖机举着大臂膀卖力清运着刚挖出来的路渣,工人们正在喊着号子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这是在修路吗?”我惊讶地问。
“对,这就是政府斥巨资建设的麂板线项目。说起这条路,那可真是不得了!”坐在前排的李主任本来被颠簸得有点晕车了,一听见提问,立马精神抖擞地开始给我们讲解起来。
“前面挡住我们去路的施工项目正是红坪镇板仓村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2019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支持革命老区建设项目),麂板线县乡道改造工程麂子沟至板仓公路(k0+000-K14+750),项目由神农架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神发改审批[2018]35号文件批准建设,建设规模:红坪镇板仓村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3.378公里,其中麂子沟至板仓村公路提档升级29.242公里,板仓村一组黑沟至熊家坪公路提档升级4.136公里,本项目共分三个标段,一标段:麂板线县乡道改造工程麂子沟至板仓公路;二标段:麂板线县乡道改造工程麂子沟至板仓公路;三标段:板仓村一组黑沟至熊家坪公路。”
“这可是条双车道,宽度有6.5米,今年十月份就会竣工通车。你们快看,现在道路基层施工已经接近尾声,即将就可以进入面层铺设了,面层铺啥,当然是要铺柏油哦,可不得了!”李主任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比划着。
“我们给你们说啊,这条路就是板仓村老百姓最大的福音,等这条路修好了,咱们板仓的乡村振兴可是要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论先天条件,咱们板仓可不比林区其它乡村差,咱们有历史文化,有自然资源,有产业发展,有旅游优势……可是,为啥偏偏在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块,咱们偏偏就落后了,归根结底,不就是路嘛!”
“现在好了,道路马上就修好了,未来咱板仓村要开始大变样了哦!”李主任说到激动处,竟不由自主地抹了把眼泪。
“可以过了!”一声吆喝声传来,打断了李主任的话。
向前望去,只见挖机已经给我们清理出来了一条通道,我们车子慢慢开过去,经过施工场地时,工人们都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给我们招手示意,我们也在车上热情地挥手回应。
看着工人们脸上洋溢着春风得意的笑容,我知道,红坪镇板仓村的春风已经顺着这条路吹进来了!
(三)
车子进入黄宝坪后,第一站停在了狮子岩。
狮子岩是位于黄宝坪的一座山,站在山的右侧位置远远望去,山的形状像极了一个张牙舞爪的狮子头,故而得名“狮子岩”。
李主任带领我们来到了狮子岩南侧的一块空地上,指着这块空地给我们介绍:这里曾经有一座土地庙,1946年秋新四军狮子岩会议就在这个土地庙秘密召开。过去香火不断,如今庙宇在历史的浪潮中片瓦不剩,只留下一块空地遗址,令人望之兴叹。
我们静静地站在这片空地上,俯下身子,用手轻轻抚摸着这块土地,历史的时光机立刻开启,带我们重温了这段历史:
1946年6月下旬,新四军在宣化店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铜墙铁壁,经过多次激战突围到鄂西北后,撤离到神农架林区板仓,在板仓黄宝坪的一座土地庙里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即狮子岩军事会议。狮子岩会议是中原部队突围的一次承上启下的会议,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一场大规模、大范围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即将在鄂西北地区展开,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你们看,这个土堆就是当年埋葬新四军烈士的坟墓。”李主任指着庙包西侧的一个无碑土堆说。
当年,新四军在黄宝坪这一带与国民党军队打过一仗,战斗非常激烈,双方伤亡无数,新四军迁移时,留下了8名伤势比较严重的新四军在土地庙里养伤。怎料,新四军大部队前脚刚走,当地的地主武装组织就过来把8名新四军同志残忍地杀害了。新四军被杀害后,遗体就放在土庙无人敢去收尸埋葬。当地的村民曾庆和于心不忍,偷偷地把自家的一口棺材拿出来,半夜喊了几个村民一起在土庙西侧就近挖了一个大坑,把8名受害同志掩埋了。由于一口棺材装不下那么多人,村民从自家里拿来竹席,简单地用席子卷了卷,一起埋在大坑里。
后来,革命斗争结束后,当地还特意为这8名同志打了一块石碑,石碑上记录了8名同志的姓名和事迹。随着岁月的流逝,坟墓和石碑渐渐被长出来的荆棘和林木完全遮掩住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后来,或是地质变化,或是山洪冲刷,若干年后,石碑已然不知去处。
直到前些年,黄宝坪一家姓黎的村民,在土庙附近挖山货的时候,无意间挖出了一块石碑,由于此人不认识石碑的文字,只觉得这是一块难得做地基的好石料,便扛回去打碎了做了路基。
后来,考察历史的专家学者们去村里走访考察,听说了这个事儿后,连声感叹:“可惜可惜哦!黎家打碎的不是石碑,而是一段历史呀!”
“可敬,可惜!”听着李主任的讲述,我们也连声感叹,心中顿时升起无限的遗憾。我们所有人恭恭敬敬对着这座无名坟墓,对着这些长眠于此的同志们,对着这段历史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座坟墓,穿越时光,看见古今。一个古村,斗转星移,传承的是祖辈对今人的历史馈赠。
车子继续前行,我们带着历史的记忆,踏上前进的路程。
(四)
离开土庙遗址,红坪镇板仓村驻村干部、省摄影协会会员陈光海带领我们来到了黄宝坪观鸟基地。
这里简直就是鸟的天堂。
走进鸟的天堂,百鸟朝凤,甚是惊艳。听鸟儿唱歌,看鸟儿跳舞,婉转的唱声在春风中绕着山林回响,引得我也想跟着这歌声跳一段笨拙的舞蹈。
在观鸟基地,有很多远道而来的观鸟爱好者已经选好的取景位置,架起了各自的“长枪长炮”,他们静坐在镜头后,耐心地观察着、等待着,等着珍贵鸟儿的出现,抓拍出最精彩的照片。
“春天百鸟翔集,引来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聚集于此,神农架观鸟经济正在持续升温!”陈光海指着这么多观鸟拍摄者,骄傲地说。
黄宝坪观鸟基地地位于红坪镇板仓村,目前基地已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斑背噪鹛、橙翅噪鹛、眼纹噪鹛、银脸山雀、太阳鸟等十几个品种,偶尔还有红腹角雉和红腹锦鸡同框的情况发生。
说起观鸟基地,陈光海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观鸟基地的故事。
两年前,陈光海到这里拍摄时,发现了几只珍稀的鸟儿,还有非常珍贵的红腹角雉。于是,陈光海便指导村民每天到山上去观察、呼唤,经过几个月的唤引,成功把红腹角雉唤到了观鸟点。
在观鸟基地不仅能拍到鸟儿,还能拍到云海、日出和晚霞,晚上还能拍到星空。每逢周末天晴,来自五湖四海的观鸟爱好者、摄影师们聚集在这里,热闹非凡。
“3月到6月中旬为最佳观鸟期,每年前前后后有300多人来村观鸟,有时候还需要提前预约。”陈光海说。
地处鄂西的神农架林区重峦叠嶂,森林茂密,鸟类资源丰富,栖息鸟类达460余种,其中中国特有鸟种14种,珍稀濒危鸟类69种,鸟类资源占湖北省的70%以上。近年来,林区观鸟科普旅游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观鸟大赛,建成观鸟科普基地10个。
观鸟业的发展,带动了红坪镇的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随着观鸟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政府也开始鼓励支持村民创业办农家乐。有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观鸟基地附近的村户放开了手脚,把自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观鸟客人吃饭住宿给村民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收入高了,老百姓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摸着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村民们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神农架“观鸟经济”持续火热,以“神农架观鸟”为品牌的“寻找鸟类踪迹、完善配套设施、组织观鸟活动、接待观鸟者”等观鸟元素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业态和吸引力,观鸟爱好者、鸟类研究者纷至沓来,带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截至目前,红坪镇已有8家观鸟科普基地,年接待游客8000余人。
“快看快看,那里有一只好漂亮的野鸡,它脖子上还系着一块蓝色的围兜。”突然,我发现前面林子里串出来一只野鸡,顿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欢呼着告诉大家。
“哈哈,小范,那可不是普通的“野鸡”,那是红腹角雉!”原林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林区作协主席吴太地大笑着给我讲解。
“哦,我以为是野鸡,隐约记得小时候爸爸山上抓的野鸡和这个鸡很像。”知道自己弄错了,我顿时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接下来,求知若渴地认真听着吴主席讲解。
“红腹角雉的体形和大小同家鸡差不多,雄鸟体长44—66厘米,体重930—1800克。雄鸟的羽色非常艳丽,在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这就是“角雉”名称的由来。”
“红腹角雉是一种有很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鸟类,早在前世纪就被输入到欧洲。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正受到林木砍伐、采药、偷猎和拾取鸟蛋等人类干扰和威胁,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此外,在它的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有人说这些斑点很像草书的“寿”字,所以又称它为“寿鸡”,视为长寿和好运的象征。”
“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看到了红腹角雉,预示着大家都将迎来好运!”陈光海说。
对,不仅我们大家即将迎来好运,整个红坪镇板仓村也将迎来好运!由于接下来还有其他行程安排,我们带着美好的期盼,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观鸟基地,驶车继续开往下一站。
(五)
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逶迤蛇行,大约半个钟头后,车翻过一道小山梁,眼前豁然一亮,在万山叠嶂的老林深处,竟突然冒出一个精致小巧的村庄:土屋田园,缕缕炊烟,古树参天,静谧安然;山边牧羊牛,屋前唤鸡狗。
这,就是熊家坪了!
由于在车上李主任已经给我们讲过了熊家坪的故事,我脑海中对熊家坪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和初印象。所以,当我走下车子脚步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仿佛已经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感觉这像梦里的故乡,亦像心中渴望的远方。
走进熊家坪,就走进了梦里的故乡。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举着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拍着美丽的村景。李主任则在前面带队走,一边走一边激情飞扬地给我们讲解着熊家坪斗熊英雄董开仕的故事。
正讲得起劲儿的时候,突然看见从对面走来一个八十多岁扛着锄头的老农,李主任一眼就认出了此人正是斗熊英雄董开仕。
“老英雄,快请留步!”李主任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拉住董开仕老人的手。
“今天可真是巧了,我正给大家讲着您斗熊的故事呢,不承想故事主角就隆重登场了。正好,接下来我就不献丑了。请您亲口给我讲讲当年斗熊的故事,我相信这个故事没有谁能比您讲得更真实了!”在李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即刻来了兴致,一行人纷纷涌过来把老人团团围住。
老人放下锄头,取下头上的草帽,喝了一口水,神采飞扬地给我们讲了当年熊口救人的惊险故事。
“那是发生在40年前的事了。”董开仕望着远方的山,回忆的画面慢慢地打开。
记得当时是人民公社时期,山区农村的土地还未承包到户。那个时候板仓村还不叫板仓村,叫板仓大公社。1970年林区建制后建立板仓大公社,后来撤社建乡,又到撤乡并镇,才有了现在的板仓村。那时的板仓公社面积92平方公里,管辖五个生产大队。李道政属于熊家坪小队社员,我属于板仓公社高峰大队社员。那年我37岁,李道政比我年长3岁。
在那个集体收入微薄、食不果腹的年代,各个大队为了生产任务相互比拼,大队领导经常会想各种办法增加收入。我和李道政从小跟着父母学得了一手割漆好手艺,深得村民羡慕。1979年,得知此事的大队领导把我和李道政叫到一起,郑重地交给我们了一项光荣的任务——割漆。大队长语重心长地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也知道,现在集体收入微薄,仅靠大集体种地这点粮食,大家根本无法填饱肚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想办法自救,想办法增加收入,想办法让大家吃饱饭。大山里的漆树多,咱们可以去割漆卖钱来增加集体收入。大公社里现在有割漆好手艺的人就你们两个,现在就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了。一来完成供销社的任务,二来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卖漆的钱年底还可用来给社员们分点。”听着大队领导一席话,我和李道政二话不说便接下了这个任务。
当即回去收拾好干粮,带好割漆的装备,我们就向山林出发了。
进入大山,我们二人一路攀爬,食干粮喝山泉,结伴而行,搭棚而居。当时正值春末夏初,深林茂密,蛇虫猖狂,我们一边提防毒蛇野兽,一边漫山遍野寻找漆树。
一天中午,我们在进入了一个叫文家屋场山梁子的深山老林,我和李道政正一前一后在林中找路。走在我前面的李政道路过茂密林地时,拿起砍刀正准备劈开一条路,只听见荆棘里面传来一声低吼声,随即从里面串出来一头黑熊,旁边还跟着一个幼崽。还没来得及等李道政反应,母熊就猛地扑向他,一巴掌把他拍倒在地,一口咬住他的头。李道政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坏了,拿着手中的砍刀一遍挥舞,一遍大声呼救。
听见李政道的呼救,我来不及思考,顺手操起脚下的一根大树棍,一边大喊一边迅速地向黑熊冲去,对着黑熊的头部就噼里啪啦一顿乱棍砸下去。黑熊被我的一顿乱棍打得蒙圈了,松开咬住李政道的口,转身欲向我发起攻击,我一看黑熊想转身,又不顾一切地使出浑身的力气怒吼着用乱棍朝它脸上继续一顿乱打,黑熊被我的气势打得瞬间乱了斗志,放下李道政,转身护着小幼崽慌不择路地逃跑了。
见黑熊离开,看着倒在地上血肉模糊的李道政,我顾不得检查伤势,赶紧抱起他朝窝棚飞奔而去。到了窝棚,放下李道政,我才从惊恐中镇定下来,伸手去探里探李道政,所幸还有呼吸,人还活着!我把衣服撕开给李道政的头部做了简单的止血包扎,便连夜背着李道政下山,一路狂奔,将李道政背到大队卫生室,由于抢救及时,李道政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打那以后,李道政逢人就说我是他的救命恩人,逢年过节他会带着孩子们来给我拜年感谢,40年来从未间断。我斗熊救人的故事也很快就在大公社传播开来,大家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也因此当上了小队长。直到现在,很多人一见到我,就给我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为斗熊勇士。其实,我算哪门子斗熊勇士嘛,顶多就是一个运气好, 熊口逃生的农民!
故事讲完了,我们听得意犹未尽。听着董开仕谦逊的言语,我们更加对其肃然起敬。是啊,真正的勇士从来都不自称自己为“勇士”,他们善良勇敢、无私奉献,却总是不以此为傲,这种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六)
挥别了斗熊勇士,带着惊险故事的余温,我们继续步行穿梭在村子里。
走进板仓村,浓浓的乡愁古韵扑面而来。
这里的村庄可真美呀!
板仓的房屋相对比较分散,大多数仍保留着原始的土墙瓦房,一砖一瓦都洋溢着历史的痕迹,鲜有现代的混凝土楼房。村民把老房子都刷成了白色,显得格外干净明亮。一座座白墙青瓦的干打垒老土屋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同一幅幅水墨画。房前屋后,瓜果花香,鸡鸣又犬吠,蜜蜂采蜜忙。菜地、梯田、果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这里绿意盎然,蓝天白云间,雄鹰在自由自在地盘旋。阳光的映衬下,雄鹰仿佛村里的守护神,熠熠生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古村弥漫着神秘感、故乡感,炊烟袅袅,经过岁月沉淀的板仓村,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里村民们可真热情淳朴呀,我们每到一个村户门口,他们不问是谁,也不问我们来干什么。远远地就招呼我们过来坐,热情地从屋子里搬出一排椅子放在屋檐下,给每人泡一杯热茶,再去家里找出瓜子板栗,热情地招待我们坐下休息。
我们被村民们的热情感动了,来到一家养蜂农户家停下,在盛开的梨花树下喝着山泉水沏的绿茶,闻着梨花清香聊着家乡话。村户的小黄狗也跟着热情地迎接我们,它咧着嘴巴笑开了花,围绕着我们欢快地摇着尾巴。
喝完茶,休息片刻,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来到板仓村猕猴桃产业园参观。
走进猕猴桃种植基地,一块一块错落有致的梯田里种满了猕猴桃树。淡黄色花朵开满了猕猴桃藤蔓,嫩绿的叶子随风摇曳。眼下正是猕猴桃花开时节,也是人工授粉的最佳时机。这两天,板仓270余亩猕猴桃花竞相开放,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挂满枝头,村民们正抢抓有利时机为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板仓村生态环境优美,适宜猕猴桃生长地,其产出的猕猴桃口感好、耐保存,是神农架品质最好的猕猴桃产业基地。红坪镇板仓村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神农架猕猴桃”产业品牌。截至目前,共栽种猕猴桃270亩。这里的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宜,所以种植出来的猕猴桃清甜多汁、营养丰富,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热销水果。
“哇,范范你快看,这猕猴桃花开得真好,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到时候等猕猴桃成熟了,咱们一定要来买他个几十斤回去吃。”林区文旅局艺术和遗产科科员、作协会员胡晓对着猕猴桃园边拍照边憧憬着果实成熟的丰收场景。
“今年肯定会丰收,到时候欢迎大家都来品尝!”神农架林区发改委副主任、板仓村第一书记高洪笑着说。
“不是我吹牛,今年板仓猕猴桃的产量保守估计,一定会达到10万多斤。咱们发改委作为板仓村的帮扶单位,这么多年来对熊家坪的产业发展高度关注,不敢懈怠。近三年来,已经投入50多万资金用于猕猴桃基地改良。通过改良,猕猴桃的亩产量大大提高。所以今天我说这话也是底气十足!”高书记边说边拍拍胸脯保证着。
谈话间,一阵春风徐来,满园的猕猴桃随风摇曳,金色的阳光洒在嫩绿的叶子上,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七)
顺着猕猴桃产业园继续向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高峰坪的一条河边。
这条河跟我们平时所见的河并不一样,整个河道被两座山峰夹在中间,举头上望水来处,山峰渐狭渐高。河道忽宽忽窄,最宽大概约五六米的样子,最窄则不足一米。河里怪石林立,形状各异。有几十米高的大巨石,有比双人床还要宽的大石板,也有圆嘟嘟黑黝黝的鹅卵石。河流从山顶蜿蜒而下,一路跌跌撞撞向西南方向流去,水流落差大,水流声清脆悦耳,听着让人不由地心情愉悦。
“这条河有名字吗?”我好奇地问。
“有,它叫三眼洞河。”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海答道。
“为什么叫三眼洞河?是因为这条河有三个洞吗?”我追问。
“三眼洞河因绝壁上有风、雨、冰三个岩洞而得名。主司当地气候一个管风,一个管雨,一个管冰。”张部长耐心地讲解着。
“快来看,这里有好多小娃娃鱼!”樊荣荣指着一处浅谭大喊。
我们赶紧围过去,只见清澈见底的水潭中,一群小娃娃鱼正欢快地游来游去,看见突然围过来这么多人对着它们拍照,顿时害羞起来了,它们冲着我们摇摇尾巴,一扭头钻进石头缝里躲起来了。任凭我们怎么呼唤,就是不出来。见此情景,我们只好收起相机,顺河而上。
河道陡峭湿滑,行走困难。男同志们在前面探路带路,让我们三个女同志走在后面,紧跟着他们走过的脚步前进。遇到石步跨越大的地方,则让一人先赤手空拳跳上去,再把后面人的人和相机设备接过去。就这样跟猴子捞月一般,一人拉一人,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陡峭河道。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就地盘坐。掬一捧溪水饮,顿时倍感清爽,疲惫全消。继续顺河而上,不到两百米便见一瀑从十多米高石槽口处喷涌而下,跌洒于青苔石上。日照水花如珠,水雾草香扑鼻。
自喷瀑处顺河继续向上,河道变缓,但也有水流跌宕翻花。人在湿滑的苔石间跳跃行进,遇到水宽的地方,则脱鞋涉水而过,或者就近寻找一些合适的石头,丢在河里搭做“石步子”,大家在滑溜的石头和水间绕行。抬头望天,只见一线,侧身看山,两峰对拥。听潺潺水流,婉转动听,看山寺桃花,处处盛开。
俗话说:险水出好景。为了看好景,我们选择不畏艰险继续前行。大家相互照应,你拉我扶,克服困难,又顺溪而上几百米后,果然每隔百十米便见一瀑布,大瀑布小瀑布,瀑瀑相连。小瀑布溪水轻落两三米,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周边处奇花异草,鸟飞蝶舞,美景各异,令人目不应暇。
又走了十多分钟后,李主任提醒大家,前面离三眼洞还有很远的路程,继续前行,风景会更加迷人,但道路也将会更加险峻。
听闻此话,我们抬头望着头顶高悬的绝壁,听着耳边千尺瀑布的怒吼,最终选择了止步于此,留点遗憾以后再来。
(八)
午饭过后,我们稍作歇息,便继续开始下午的行程。
我们一路马不停蹄,过峡马口,看阴阳石,穿过一条幽暗狭长的峡谷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板仓坪。
板仓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从前水田泛泛,村民用木板仓脱粒稻谷,取名板仓。又说这里曾是熊财主用木板架仓屯粮的地方,故名“板仓坪”。
到了板仓坪,香果树自然就是大家首当其冲想要去探寻的地方。
板仓村拥有神农架所有村中最多的特有古树,在海拔1050米的山坡上,生长着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棵香果树。它是躲过了第四纪冰川劫难的古老物种,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专家推算,这棵香果树树龄400余年、树高32米、胸径6.22米,枝下高4米,树冠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米。它那庞大的树冠有如一把巨伞,山风刮过,巨伞轻轻摇动,在蓝天白云下优哉游哉,好不逍遥自在。大树粗大的茎秆上,生长着许多槲寄生植物,叶片苍翠欲滴,根上长满青苔,显出了大树的古老。
这棵树曾被权威媒体称为“亚洲第一大香果树”。盛夏酷暑时节,古树便开花怒放满树繁华,花香沁人心脾,宛如一颗光辉灿烂的“幽谷明珠”,闪烁于青翠的群山之中。
如今,这株大树仍在年年开花,装点着神农架迷人的秋色。凡去神农架进行植物考察、生态研究和旅游名胜者,无不以一睹这古老香果树为快。特别在盛夏酷暑少花时节,它却怒放满树繁花,宛如一颗颗光辉灿烂的幽谷明珠,闪烁于青翠的群山之中。
我们一行人从板仓坪出发,向东南侧的一处山坡步行,大约二十多分钟的路程,便来到了香果树下。
从远处看去,香果树并不是很大,带我们走近来看,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巨大。站在香果树下,抬头向上望,只见粗大的树干直冲云霄,仿佛要把天捅破一个洞来。
“这棵大树有多粗?四个人能不能抱住?”我一时好奇,又忍不住提出了疑问。
“我感觉四个人抱不住,应该需要五个人。”樊荣荣说。
“哪里需要五个人,这棵树并不是很粗,三个人就可以抱住了.......”胡晓反驳道。
“大家都别争论了,咱们试一试不就知道了。”神农架摄影协会秘书长岳文福提议。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附和,于是,咱们围着香果树,开始用手拉手的方式现场测量香果树的“腰围”。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直到增加到六个人,大家才把这棵香果树合抱围住。
“哇,不愧是亚洲之最,以咱们的平均身高1.6米计算,粗略一算,这棵树的‘腰围’竟然有9.6米之粗!”
我们在香果树下留影纪念后,便在一声声惊叹中,恋恋不舍地下山。在下山的途中,远远地又看见了两棵大树并肩而立于一栋白房子的道路旁。
陈光海指着远处两棵树告诉我们:这两棵古树是千年银杏,她们犹如姊妹相依相偎,千百年来不离不弃。
除了香果树和千年银杏,板仓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古树,比如板仓头道垭的千年冷杉、秋树,侯家湾樟树,彭家枫橡树……
如果古树会说话,开口一定会是思念。古树弥漫历史感,炊烟袅袅烟火气,经过岁月沉淀的板仓村,到处都是触手可及的历史。
这里的每一棵古树都是历史长河的见证者,仔细聆听,仿佛每一棵古树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这千百年来的故事,我们听了还想听,总是听不够,听不厌。
借着夕阳的余晖,拖着肿胀酸痛的双腿,我们蹒跚着脚步来到了千年银杏树下,银杏树仿佛也感知到了我们奔波一天的劳累,温柔地晃动着嫩叶,给我们送来春的芬芳,以解半身疲惫。倚靠在银杏树下,欣赏着远去的夕阳和彩霞,我们轻轻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着千年银杏讲述板仓的故事。
故事在历史长河里源远流长,板仓村在夕阳中泛着光芒。
-END-
-
回复